假如你在黨的領導下做一點工作,做得還不錯,對這個功勞怎樣看法?我說這裏有三個因素:頭一個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黨的領導,第三才輪到個人。
陳雲還寫過這樣的條幅: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重如山。
1982年,在出版《陳雲文稿選編(1949~1956年)》時,陳雲特別囑咐編者,在後記中要加上這麼一段話:
他在財政經濟委員會主持工作期間,幾乎所有的決策,特別是重大決策,除了他作了必要的調查研究以外,都是經過集體討論作出的。在具體工作中,薄一波同誌起了重要的作用。當然,許多重大決策都是根據以毛澤東同誌為首的黨中央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作出的,或者是經過黨中央批準的。他強調指出,同誌們在閱讀這卷文稿的時候,如果覺得那一段工作還有成功之處,決不要把功勞記在他一個人的賬上。
正因為陳雲非常謙遜,所以關於陳雲的報道、回憶文章,在他生前就極少見諸報刊。
於若木說,一位老同誌寫了關於東北解放戰爭的一篇回憶文章,送到陳雲那裏審看。陳雲看後,雖然同意發表這篇文章,卻把文章中關於他的內容全部刪去了。
於若木又談起,一家出版社的總編輯,對陳雲的書法作品很有興趣,收集了陳雲每年寫的條幅,想出版陳雲墨跡選。可是,未得陳雲同意,一直不敢貿然出版。
陳雲很明確地對身邊工作人員說:“你們不要在外邊吹我,我的經濟的領導能力在小平之下。組織人事以前我搞過,可是,大政方針還是小平拍板。不許出我的書,宣傳我的東西一旦發現馬上製止。”
關於《陳雲畫冊》,於若木告訴我,被陳雲壓了七八年,直至去年陳雲病重,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負責同誌再三勸陳雲“點頭”,以便在陳雲誕辰90周年時出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真的畫冊都已經出版了,陳雲還是一個勁兒地“拖”。後來,他勉強“點頭”,可是,等畫冊出版時,他已經離世了。
就連《陳雲文選》,陳雲也不同意出版。陳雲向鄧小平建議,不要出版《陳雲文選》。鄧小平說:“中央都通過了,出一下也好,很多不懂經濟的讀了你的書等於補課。”陳雲隻得從命,親自審訂《陳雲文選》,然後送鄧小平處請他定稿。
《陳雲文選》出版之後,陳雲再三強調:“我的‘文選’都是過去的事情的總結,你們還是多看看小平同誌的東西,他的講話有很多新穎的內容。”
可以看出,陳雲對鄧小平非常尊重,推崇鄧小平,總是把自己放在鄧小平之下。有一次,鄧小平對陳雲開玩笑說:“大家封了我‘總設計師’的頭銜,我看這裏也有你的功勞,你算是副總設計師吧。”陳雲說:“我們都是設計員,你才是總設計師。”
於若木還說及,陳雲是上海青浦練塘人。練塘鎮政府要修葺他的舊居,他不同意。後來,當地政府在他的舊居旁修建了青浦縣革命曆史紀念館,要收集他用過的物品作為展品,他很堅決地說:“不能給!”
我深知,陳雲健在的話,是無法出版關於他生平的書的。我的寫作任務又很多。正因為這樣,我隻是作了寫作準備,做了諸多相關的采訪,沒有動筆寫書。
在陳雲去世後,我這才著手他的傳記的寫作,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幾經增訂,才終於寫成這本《他影響了中國——陳雲全傳》。
在全書之前,為了使讀者諸君對於本書的傳主——陳雲——在中共曆史中的地位有一概括性的了解,我認為,引用鄧小平的一段話,最為清楚、準確。
1989年6月16日,鄧小平對幾位中共中央領導人所作的題為“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談話中,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們中國共產黨現在要建立起第三代的領導集體。在曆史上,遵義會議以前,我們黨沒有形成過一個成熟的黨中央。從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李立三到王明,都沒有形成過有能力的中央。我們黨的領導集體,是從遵義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劉周朱和任弼時同誌,弼時同誌去世後,又加了陳雲同誌。到了黨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劉周朱陳鄧6個人組成的常委會,後來又加了一個林彪。這個領導集體一直到“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