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漢書卷二十八(一)(2 / 3)

九州逌同,四奧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鹹則三壤,成賦中國。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五百裏甸服:百裏賦內總,二百裏內銍,三百裏內戛服,四百裏粟,五百裏米。五百裏侯服:百裏采,二百裏男國,三百裏諸侯。五百裏綏服:三百裏揆文教,二百裏奮武衛。五百裏要服:三百裏夷,二百裏蔡。五百裏荒服:三百裏蠻,二百裏流。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洎,聲教訖於四海。

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後受禪於虞,為夏後氏。

殷因於夏,亡所變改。周既克殷,監於二代而損益之,定官分職,改禹徐、梁二州合之於雍、青,分冀州之地以為幽、並。故《周官》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地,辯九州之國。

東南曰揚州:其山曰會稽,藪曰具區,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其利金、錫、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鳥獸,穀宜稻。

正南曰荊州:其山曰衡,藪曰雲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其利丹、銀、齒、革;民一男二女;畜及穀宜,與揚州同。

河南曰豫州:其山曰華,藪曰圃田,川曰滎、洛,浸曰波、溠;其利林、漆、絲枲;民二男三女;畜宜六擾,其穀宜五種。

正東曰青州;其山曰沂,藪曰孟諸,川曰淮、泗,浸曰沂沭;其利蒲、魚;民二男三女;其畜宜雞、狗,穀宜稻、麥。

河東曰兗州:其山曰岱,藪曰泰野,其川曰河、泲,浸曰盧、濰;其利蒲、魚;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穀宜四種。

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嶽,藪曰弦蒲,川曰涇、汭,其浸曰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畜宜牛、馬,穀宜黍、稷。

東北曰幽州:其山曰醫無閭,藪曰豯養,川曰河、泲,浸曰菑、時;其利魚、鹽;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擾,穀宜三種。

河內曰冀州:其山曰霍,藪曰揚紆,川曰漳,浸曰汾、潞;其利鬆、柏;民五男三女;畜宜牛、羊,穀宜黍、稷。

正北曰並州:其山曰恒山,藪曰昭餘祁,川曰虖池、嘔夷,浸曰淶、易;其利布帛;民二男三女;畜宜五擾,穀宜五種。

而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辯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視吉凶。

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而太昊、黃帝之後,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而可知。周室既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轉相吞滅,數百年間,列國耗盡。至春秋時,尚有數十國,五伯迭興,總其盟會。陵夷至於戰國,天下分而為七,合從連衡,經數十年。秦遂並兼四海。以為周製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蕩滅前聖之苗裔,靡有孑遺者矣。

漢興,因秦製度,崇恩德,行簡易,以撫海內。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製,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先王之跡既遠,地名又數改易,是以采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焉。

京兆尹,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複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為京兆尹。元始二年,戶十九萬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縣十二:長安,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六年成。戶八萬八百,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王莽曰常安。新豐,驪山在南,故驪戎國。秦曰驪邑。高祖七年置。船司空,莽曰船利。藍田,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華陰,故陰晉,秦惠文王五年更名寧秦,高帝八年更名華陰。太華山在南,有祠,豫州山。集靈宮,武帝起。莽曰華壇也。鄭,周宣王弟鄭桓公邑。有鐵官。湖,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武帝建元年更名湖。下邽,南陵,文帝七年置。沂水出藍田穀,北至霸陵入霸水。霸水亦出藍田穀,北入渭。(師)古曰茲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視子孫。奉明,宣帝置也。霸陵,故芷陽,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杜陵。故杜伯國,宣帝更名。有周右將軍杜主祠四所。莽曰饒安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