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催眠術是利用心理暗示進行溝通的技術。
複雜地說:催眠術是繞過表麵意識而進入潛意識輸入語言或肢體語言的行為。
理論地說:催眠是心理暗示行為,施術者通過語言、聲音、動作、眼神的心理暗示在受術者的潛意識輸入信息,改變其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受術者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不用閉上眼睛,甚至會無意識接受了催眠師的心理暗示。催眠的深度因個體的催眠感性、催眠師的威信與技巧等的差異而不同。”
高神父聽後笑了笑說:“你就想告訴我這些嗎?這些都隻是一些基本常識而已。”
而郭教授還是自顧自的繼續說:“據曆史記載,公元1774年奧地利的麥斯麥醫生,他以“動物磁力”的心理暗示技術開創了催眠術治療的先河。
1841年英國醫生布雷德爾出版了一本書——《神經催眠術》,在此書中他正式把心理暗示技術定名為“催眠”。
在催眠定名後的170多年曆史,催眠術最初是多應用於心理治療,在近代的數十年間,催眠開始涉及到更多領域,比如醫學麻醉、婚戀、教育、運動、職場、警務和演藝等領域。
在一些對催眠術不太熟悉的人眼中,可能會覺得催眠術非常的神秘,類似於一種巫術或者說魔術,其實催眠術就是在古代的巫術中發展過來的。催眠狀態是一種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心理狀態。而催眠術就是運用心理暗示等手段讓被催眠者進入到催眠狀態的一種心理暗示技巧,這種心理暗示技巧包括如放鬆、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方法,將人誘導進入到催眠狀態之中。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在古代就有很多類似於催眠的記載,隻是當時的科學並不發達,其催眠更偏向於宗教,當然其也可以“製造記憶”,直到了十八世紀奧地利的麥斯麥醫生以“動物磁力”的心理暗示技術開創了催眠術治療的先河,他的理論也不科學,依然帶著宗教神秘色彩。
到了1841年,英國著名的外科醫生布雷德才以科學的理論來證實催眠是一種類似睡眠的狀態,並將這種使人進入清醒和睡眠之間的狀態的方法稱為催眠術。”
高神父插嘴說道:“催眠主要有兩種基本形態,那就是父式催眠與母式催眠。父式催眠就是以命令式的口吻發布指示,讓你感到不可抗拒,而不得不臣服。在催眠過程中,常常根據不同的對象,或同一對象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下選擇使用不同的催眠方式。 所謂母式催眠就是用溫情去突破受術者的心理防線,也就是一種柔性攻勢。
你是想說這些嗎?那麼不要在浪費時間了,你到底想知道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