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9章 大錯(3 / 3)

她靜靜的看著這位已經化為枯骨,卻仍滿腔忠誠的將軍:

“在李國朝起義的時候,晚金就已經氣數將近。”

在沈莊事件發生之後不久,各地起義的百姓攻入上京,朝臣逃離,皇帝死於南逃的路途中,晚金宣告結束,進入國民時期。

這些事情她從宋長青、吳嬸等人口中大概了解了些許,也說得不大詳細。

可是張守義想要的答案已經得到。

他對於之後發生的詳細過程並不如何感興趣,甚至在聽到晚金滅亡的時候,他眼中的那唯一殘存的希望便已經熄滅。

無盡的陰氣從他身上散逸開來,吹鼓著他身上已經腐朽的戰袍,那殷紅的披風高高飛揚,像是尾隨在他身後不死的冤魂。

“氣數——將盡了嗎?”

他悲嗆的出聲:

“晚金——”

“皇上——”

他重重握緊手中的弓弩,發出一聲孤鳥般的哀鳴。

‘嗚嗚——’

陰風刮過,一股強烈的煞氣從城牆之上的冉冉升起。

那些屹立在城牆之上的士兵聽聞朝代已毀,家人早就已經作古的消息,都紛紛散逸出悲痛、悔恨之意。

這股煞氣極濃,衝天而起,幾乎將天空染為紅黑之色,籠罩在沈莊上空,久久難以散去。

隔了許久之後,這位陷入悲傷之中的大將軍才緩緩找回了自己的理智:

“我做錯了。”

他整理了一番心中的思緒,好半晌才接著說道:

“當年我接到平叛的旨意,便領兵前往聊城。”

張家世代為將,對晚金忠心耿耿,他出征的時候,曾當著父母妻兒的麵發誓,不平李國朝,絕不活命回京。

到了聊城,李國朝部署的所作所為被他看在眼裏。

隻是那時晚金已到風雨飄揚之時,朝廷入不敷出,財政貧困,皇上手中根本沒有銀子。

國家根本已毀,出征在外,將士們的晌銀發不上,經過軍部官員的層層盤剝,士兵連肚子都填不飽。

相比之下,李國朝部隊隻是一群烏合之眾,全無顧忌。

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每每禍害一城,便給朝廷留下一個爛攤子。

李國朝心狠手辣,他深知自己幹的事一旦被捉到,必死無疑。

所以到張守義攻城之時,便令士兵驅趕婦孺守城,其後不惜人命,完全是亡命之徒的舉止。

幾場交手,張守義雖沒有多少損失,卻也沒有討得什麼便宜。

為了不傷及聊城根本,再加上部隊糧草耗盡,在與部眾商議之後,張守義決定暫時退守沈莊,再從長計議。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沈莊四麵環水,雖然名為村鎮,可實則規模不亞於一座城池。

李國朝的軍隊隻是普通起義百姓彙聚而成,並不會打仗,更別提水上攻城之計。

一旦張守義占據沈莊之後,沈莊富裕,裏麵有糧草後續供應。

哪怕是戰亂之中,城中的百姓沒有受多少戰亂之苦,對於朝廷並沒有反抗之心。

甚至在聽聞義軍的‘壯舉’之後,對於張守義的到來還極為歡迎。

“我一開始真的隻是想要占守沈莊。”

李國朝的部隊隻是烏合之眾,之所以聽從李國朝的吩咐,不過是因為李國朝此人心狠手辣,當初又曾承諾共分田、糧而已。

照張守義當時的打算,李國朝得位不正,不過自稱偽王,兩人交手數次,他認為李國朝膽小、惜命,卻又十分謹慎。

依他性格,天下富庶的地方多不勝數,沒必要為了一個沈莊,冒著與朝廷正規軍交手的危機,且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從水路攻進沈莊裏去。

就算李國朝瘋了,膽敢圍攻沈莊,以他的領兵經驗,隻要守好城牆,憑借沈莊內的糧草耗他十天半月,這群叛軍自然不攻而散。

到時叛軍沒有糧、田、女人作為戰利品,自然互不服氣,分為數股,士氣低迷。

屆時,張守義再領兵追擊,將這些亂軍擊潰。

他想的倒是很好,可惜既沒料中開始,也沒有猜到結局。

李國朝發了瘋一樣的攻擊沈莊,不惜任何代價,最終造成這一場延續了百年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