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看到“魚咬羊、狂暴龍蝦”這個店名的人,都會心生好奇。
比如周劍,比如魯大爺、比如水果店的跛腳胖王浩等等。
這晚上,周劍和周安一起來出攤的時候,看見新店那招牌上的奇怪名字,當即就忍不住問:“大哥,咱們這店名是不是太長了點?而且,那個‘魚’字是不是錯了?魚怎麼會咬羊呢?狼咬羊還差不多……”
攤車開到魯大爺的燒餅攤旁邊,周安和周劍從車上往下搬東西,做準備工作的時候,魯大爺也好奇詢問:“安啊,你那個店聽叫魚咬羊龍蝦?你怎麼起這麼個奇怪名字啊?你不是農村的嗎?魚咬不咬羊你不知道?”
未久,周安去後麵水果店拉接線板的時候,收銀台後麵嗑瓜子的跛腳胖王浩主動遞一支煙給周安,順便好奇問道:“安子,你那個店名叼啊!你怎麼想到的?吸引眼球確實不錯,不過,咱們能不能尊重一下事實?魚不吃葷的,除非是黑魚或鯊魚!”
還有另外一些人也都問這個問題,但周安每次都笑嗬嗬地敷衍過去,不願立即揭開謎底。
感謝04年還沒有誕生的智能手機,否則,大家好奇一個問題,用手機上網一搜就全明白了。
魚咬羊,其實是一道名菜,八大菜係徽菜裏麵的一道名菜。
飲食裏麵的“鮮”之一字,其實就是根據這道菜名而創造出來。
這道菜,是周安偶然一個機會聽人的,也是那次聽了這道菜,他才明白原來“鮮”這個字,是這麼誕生的。
這道菜有一個不知真假的典故,據孔子當年周遊列國,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治國理念的時候,因為到處碰壁,沒人買賬,混的窮困潦倒,乃至吃不上飯的程度。
孔子的弟子多,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那些弟子死腦筋,孔子都吃不上飯了,他們還跟在孔子身邊鞍前馬後的伺候著,這不,就在孔子饑腸轆轆,餓得兩眼昏花的時候,他一個學生不知從哪裏討來一塊羊肉和一條魚。
孔子有一句名言叫“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大意是糧食越精致越好,肉類切的越細越棒。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孔夫子絕對是個嘴刁、挑食的家夥。
但,饑餓的人,是沒資格挑食的。
都餓的頭昏眼花了,弟子好不容易討來一塊羊肉、一條魚,孔子已經沒心思去講究什麼做法,幹脆讓弟子把那塊羊肉和魚一起煮。
結果,煮好後的這道“創新菜”居然出乎意料地好吃,滋味格外鮮美。
吃完後,孔子咂著嘴,意猶未盡地回味,靈光一閃,就創造出“鮮”字。
因為在他看來,魚和羊放在一起煮,滋味是最鮮美的!
以上,是“魚咬羊”的典故,或者是“鮮”字誕生的典故,因為孔子當時並沒有給這道菜命名。
但後人卻根據這個典故,進一步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羊肉剁碎塞進魚腹,再進行烹調,鮮美的滋味沒變,但這道菜的賣相卻更上了一個檔次。
並且,因為羊肉藏於魚腹之中,而取了個“魚咬羊”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