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3章 南水北調(2 / 2)

“有錢就好辦事,如果荊湖本地的百姓人力不夠,朕看可以從荊湖其它郡縣,甚至是巴漢、劍南、黔中、河南、關中、淮南、山東諸道招募雇傭百姓前去挖河修堤。”

“秦瓊奏報,一期工程中的重點工程江漢運河,如今已經全線開始,進展不錯,預計在年前,就能夠全線貫通。”

江漢運河,是朝廷的荊湖水利工程第一期中的重點工程,由江陵向東聯通漢江,使的荊江與漢江之間有一條更便捷的運河水道,運河開通後,從江陵到潛江、競陵(門),便能由原來的一千二百裏的水道距離,縮減到二百裏,足足縮減上千裏。

同時,這條運河還能承擔泄洪排水等作用。

實際上這條運河早在西晉時就已經開挖,當時稱為楊夏運河,不過到了此時,早已經大部份淤塞。

因此這次的江漢運河,雖然部份利用了揚複運河的故道,但依然還是一條全新的運河,該運河自江陵城南出長江,在潛**口東入漢江,縮減一千裏距離。

由潛江上溯到襄陽,然後那裏有朝廷早兩年修建的另一條運河為白蔡運河,這條河起自襄陽,通過修壩蓄水,采用泄水平、水涵、陡門、堰壩、大平、水平、水庫等組成,攔截白河、丹江等水一直引到了伏牛山的方城口。

這裏是河南潁川郡與湖北南陽郡的交界處,也是秦嶺、淮河的南北分水嶺,這裏的伏牛山是秦嶺的餘脈,本是隔絕南北,偏偏在方城有一個啞口。

朝廷便如溝通五嶺的桂林靈渠一樣,在方城啞口挖了一條渠道,通過各種運河水渠技術,把水在啞口升高,使的船隻可以通過啞口,然後連結啞口北麵也挖深過來的蔡河。

雖從襄陽到蔡河,一路上有許多水壩、陡門等,並不能直航,但通過分段運輸等方式,依然實現了運河水運,大大方便了河南與襄漢之間的溝通。

曆史上,宋朝在這挖的是襄漢漕渠,但他們失敗了,因為按他們的設計,得把啞口挖低七丈,雖啞口並不算長,但就算挖深七丈,也會麵臨每年很長時間水不足的困境。

因此最後這條漕渠,實際上在過啞口的時候,是需要下船車馬轉運過山的。

但是在後來的中國南水北調工程裏,通過修建丹江水庫,使的過啞口僅挖了兩丈深,就使南水北調了。

正是在這種思路下,朝廷前幾年按皇帝羅成的思路,集中了許多水利和工程專家們,最終通過複雜的水利和運河技術,隻把啞口挖了兩丈,便成功的讓水渠溝通了蔡水,也不用再擔心漕河缺水。

洛陽到潁川蔡水已經實現了溝通,而蔡水又聯通了漢水,因此若江漢運河再打通,那麼從江陵到洛陽,就有了一條黃金水道,劍南、巴漢,荊湖,甚至是黔中、雲南以及江西等地,以後的錢糧賦稅、商貨等進入洛陽都極為便利,連關中都可以通過灞丹漕河進入白蔡運河入洛。

這年頭,運輸還是主要依靠水路,能通水運,那麼運輸成本和效率都將大大提升,這根本就是這個時代的高速公路,一條運河的打通,帶來的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很好,告訴秦瓊,朕可是記下他的話了,年前要看到江漢運河的暢通。為了迎接這條運河,朕決定在運河的東麵潛江入漢江口,設立一個新縣,就名潛江縣,建立一座新的縣城,打造一個運河碼頭。”

曆史上,宋人用十萬民夫,硬生生的把一百二十裏方城啞口挖低了七丈,結果最後卻無水可通,於是還是無法通航漕運。

可朝廷幾年前挖通了白蔡運河,隻在啞口挖了兩丈,利用的是丹江水,這兩年都還沒有出現缺水不能通航的情況。

現在挖江漢運河,挖的還是以前舊運河故道,主要還是疏通,可以要輕鬆的多,根本沒有技術上的問題。

“待江漢漕河開通,到時從洛陽通航潁川,再經白蔡運河過南陽抵襄陽,襄陽再自漢江抵達潛江,然後由江江漕河直抵江陵,再下巴陵湘江,一直抵達五嶺,經靈渠到嶺南廣西桂林,然後沿漓江入鬱江,再直入南海郡,到達南海港。”羅成越越興奮,可以預見,這條水道打通,那就將是一條真正的西部黃金水道,東部有南北大運河,東西有黃河、長江、淮河水道,更東還有海上航線,但在西邊,南北卻還缺少快捷的溝通水道,尤其是缺少一條能把京畿、荊湖、巴蜀、嶺南溝通起來的重要水道。

白蔡運河開通後,其實這條水道已經打通了,但現在江漢運河要是再打通,就能縮減一千裏水道,這一千裏可是非常重要的。

西部大運河打通,荊湖若是再治理好,那麼荊湖這片地區,將立即騰飛,成為真正的下糧川,能產糧,又易運輸入京。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