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1章 珍珠玳瑁無用物(2 / 3)

“唯一不同的就是本來是砸在我們手裏,我們虧了,但現在卻變成將士們和官員們虧了,本來官員到手一百貫錢,我們給他一百貫錢的胡椒,然後市場上大量胡椒,最後官員手裏一百貫的胡椒,隻賣出七八十貫,他就虧了。”

“這樣搞,會讓大家不滿怨恨的,尤其若是把這些當成賞賜折給將士們,結果卻等於變相少給將士們賞賜,你會是什麼惡劣的後果?”

明朝時就喜歡搞這種,比如朝廷發行寶鈔,強行規定的是鈔錢一比一,但因為大量超發,實際上鈔很不值錢,可朝廷還是按一比一發給官員和將士們,就等於變相克扣官員和士兵們的俸祿和賞賜了。

再有就是拿胡椒等海貿過來的商品折錢發給官員們,充當俸祿,一樣是折錢高,結果到手卻實際貶值的情況,弄的怨聲載道,這都是朝廷坑爹之舉。

羅成肯定不能這樣搞的,那是自己給自己挖坑。

其實就算是朝廷法定的貨幣錢、絹,甚至是金銀幣也一樣是有這樣的問題的,比如京城物價為什麼貴呢?

就是因為京城有大量拿薪水俸祿的,他們手裏掌握著大量的現金,錢多自然就導致物價貴。而在鄉下,百姓們拿工資的手,手裏現金更少,於是交易也少,買的少,物價自然就低。

這都是很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但是這個時代真正懂這個的並不多。

“讓李輔國回來途中,放緩速度,沿途交易,把這些輕貨都交易出去,換成錢、絹,就是金銀銅也行,交易不完,還可以把船隊分開,分別往江南、淮南、中原甚至是河北、關外、巴蜀、關隴等諸地交易。”

“這樣就不會導致貶值嗎?”

“大量輕貨財寶猛然都湧入一地,必然導致貶值,但是如果分散開來,其實還是能夠吸收掉的,尤其是在短期內,信息沒有那麼通暢,市場上並不知道各地都湧入了這麼多貨物,於是對當地的衝擊不大,但是,回頭各地市場消息彙總起來,肯定還是會帶來整體的跌價貶值的。”

不過那個就隻是個市場反應了,羅成的東西已經賣出去了,不用擔心貶值,他也沒有折錢給官員充當俸祿或給將士當賞賜,因此朝廷沒損失,官員或將士們也沒損失,也許商人們有損失,但這是市場商業行為,有虧有賺,不能怪誰。

再一個,這些輕貨並不民生用品,多是奢侈物品,因此其實也不會影響到普通的百姓。甚至有一個,這些輕貨在全國市場上出售後,被大量人分散買入,其實也並不會馬上又流出,隻要不是短時間內的密集大量交易,其實也不會有那麼快的市場反應,帶動價格下跌的。

這就和銀行擠兌是一樣的,一般情況下不怕兌現,怕的就是擠兌,再大的銀行,也怕這個。

輕貨換成銅錢和絹帛,這都是貨幣,貨幣就算集中到朝廷手裏,可畢竟是要用出去,是用到各個地方,因此貨幣雖在流通,可總量沒變,不會造成什麼壞影響,頂多也就是京城官員和京城宿衛將士多領了點賞,導致物價稍稍上漲一點而已。

而如果交易成金銀,那麼運回皇家鑄幣局,鑄成金銀幣後,再流通出去,那點金銀幣,其實對於整個下的貨幣量來,都是微不足道的。

畢竟朝廷若不是錢緊,也就是貨幣量不足,也就不會把絹帛也充當貨幣了。絹當貨幣可不是因為使用方便,而僅僅是朝廷沒有更多銅鑄更多的銅錢而已,銅錢遠不夠使用,這才用絹為充當貨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