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新的消息,是大秦居然把他們在敦煌俘虜的射匱伯父莫賀咄可汗冊封為突厥大汗,還授封他為大秦金山國王,如今王庭汗帳暫設伊吾,這擺明就是要分裂西突厥。
這一招使出,射匱可汗也不由的震動,於是再次從吐穀渾撤回了幾支兵馬。
這樣下去,其它留在吐穀渾的幾萬軍估計也要撤走,如此一來,那就成了吐蕃孤軍奮戰了。
“派人去嶺下,要求與秦軍和談。”
囊日論讚是個很有謀略之人,否則也不可能繼承父位不久,便能接連取得一連串的擴張勝利。
出兵吐穀渾是他深思的結果。
畢竟吐蕃要繼續擴張,向南有大雪山阻隔,雖也有路通往山南,但山南的泥婆羅也實力強大,最關鍵的是,越過雪山向南擴張,他們要麵臨的是極艱難的後勤補給。
正因此,吐蕃根本沒有考慮過向南擴張。
不向南,那就隻剩下了向東向北向西三個方向。
向西,是諸羌夷部落,然後再過去就是大秦的劍南道,雖他聽聞大秦的劍南蜀地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可要打過去,首先就是阻隔其間的諸羌夷,這些部落現在還沒完全臣服,跨過他們打劍南並不易。
再一個就是東麵是連綿的高山深穀,不少地方還得越過雪山,要穿越那一片群山深穀,並不比翻越大雪山向南輕鬆。
相比起來,向西要輕鬆些,可西麵還有象雄未征服,擋住了去路。
北麵在滅掉蘇毗後,取得了製鹽地和牧馬草場,使得吐蕃實力大增同時,也為他們打通了北上的通道。
相比起其它幾麵不是高原就是雪山要麼就是連綿河穀崇山峻嶺的,北麵的草原,無疑對於吐蕃擴張來,是最適合的方向。
一來後勤供應壓力,二來沒有什麼險阻。
而吐穀渾又內亂,若能攻取吐穀渾,則便能進而圖取河隴之地。
這個戰略本來是沒有錯的。
隻是囊日論讚輕敵瞧了中原的實力,本以為在拿下吐穀渾的過程中,會有些硬仗打,但最終肯定是他們能贏。
誰能想到,一個的大非嶺都怎麼也打不下來。
囊日論讚是個比較果決之人,久攻不下,那麼就不再死撐,先緩一下。
“告訴秦人,我吐蕃願意與秦休兵罷戰,互為友好。”
囊日論讚也提出了休兵停戰的條件,第一,秦軍撤出吐穀渾,慕容恪複國。其二,吐蕃願出黃金五千兩,犛牛一萬頭,做為娉禮向大秦子求娶公主,以結兩家之好。
這樣的條件,若是秦人願意答應,這自然是最好的。
到時他們解除包圍,秦軍撤離,然後吐蕃就可以沒有阻攔的進入吐穀渾,名義上是擁慕容恪複國,實際上是取代大秦,進駐吐穀渾,成功的北擴。
“若秦人不答應,我吐蕃將對大非嶺發起正式進攻,到時嶺上十萬秦人軍民,皆化為齏粉,攻下大非嶺後,我還將親提十萬之兵,前往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