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街上。
剛從交趾返回沒多久的高士廉能切身的感受到這巨大的變化,當初他離開洛陽被貶往交趾的時候,感受到的是洛陽城的衰弱。
而如今再回來,感受到的卻是這個城市的涅槃重生,一片生機勃勃欣欣向榮。
“陛下治理下確實有一手,很多時候提出的策略,高屋建瓴,一開始好多人還明白不過來,可用不了多久,便能發現其高明之處。”
騎馬與高並行的是他的外甥長孫無忌,“要這稅對百姓其實也有些影響的,比如鹽價是實實在在的漲了,而且漲的不少,但好在鹽價雖漲,可朝廷供應齊全,鹽質量比過去有加強,百姓倒也能承受的起,畢竟鹽一年也吃不了多少,這價格也是公平穩定的。這邊買鹽多出了錢,但其它方麵的各種攤派附加取消,尤其是這個攤丁入畝按畝征稅,納錢代役且直接計入兩稅,不額外征錢後,普通百姓的負擔其實是減輕了許多的。”
過去的租庸調稅製,基本上就是以丁為基礎的稅製,有丁就有租就有調就有庸,管你有沒有田產,你均到田是這麼多,沒均到田也是這麼多。
能足額授地的畢竟少數,而絕大多數人均不到田或隻均到極少田,這就意味著他們承擔的稅賦不合理,承擔了本身不該承擔的重擔,生活自然就苦。
而且,百姓最怕的還是役。
一年免費二十的勞役,得自帶幹糧,有的時候這二十還不算在路上的時間,為了去做二十役,路上可能往返還得一兩個月,更有甚至如遇上征遼東這樣的大役,服個役運糧得運到自己破產,隻能砍手砍腳以求逃避服役。
古人常,普通百姓之家,若是不遇災害戰事,則辛苦耕作三年,能有一年之積餘。可一年之積餘,服一場大役,就能折騰光。
現在朝廷不需要百姓服這免費役,而是在每畝田中,再加征了一筆折役錢,朝廷官府遇工程時,再用這錢來雇傭百姓去做工。百姓去做事,則還有工錢,這樣不會有損失。
更重要的是,折役錢攤入田畝,就意味著田地越多的人承擔的這折役錢越多,普通百姓的負擔就變相的減輕了。
“漢朝朝講究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信奉中庸之道。這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極端,盡量不擾民,所以才有了文景之治,有了漢武之威。我們的皇帝陛下雖年輕,但僅通過這稅賦製度,卻找到了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朝廷的稅賦增加了,但百姓負擔卻減輕了,真是太神奇了,尤其難得的是,還沒有是直接對富戶豪強巧取豪奪,而是通過地稅通過商稅巧妙的把錢收上來了,還沒引起太大怨言,真是難得。”
高士廉那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以前他根本就沒有想過還能這樣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