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大的地下管網以鬆江城東西南北四條主幹道蜿蜒著向四個城門延伸,但地下管網又絕對不止隻是主幹道。
設計者和施工者真的像黑大漢所的那樣,完全是以百年工程為模板來建設的,每隔三百米,地下管網設計的有一個出入口,都在背街巷的弄堂裏,從圖紙上看,那就像是一顆樹,以主幹道為主幹,背街巷為枝葉,就這麼延伸出去。
從建成這的兩年,鬆江城再也未經曆過什麼內澇,不管下多大的雨,粗壯的地下管網都會將水排到和黃浦江連同的護城河中去,對於老百姓來絕對是個極好的福利。隻不過,此時的民眾們是不太懂這種惠民工程和空下大雨的關係的。
事實上,直到未來,各地頻發大雨而城市被浸入可怕的內澇中,民眾們才會發現完善的地下管網對於整個城市的巨大作用。所有人,都為自己的短視而感到懊悔,包括那些城市的建設者們。但,那是共和國城鎮化過程中所必須經曆的一種陣痛,要知道,數千年以來,華夏一直都是個農業大國,百分之八九十的居民都居住在農村。
不過,讓打著手電在地下管網中探索的將軍們無比驚喜的,並不是這種超前的惠民工程,而是,這種幾乎遍及城市的管網對於即將到來的巷戰的作用。
通過地下管網,守方不僅可以自由的進行兵力調動,想打就打想撤就撤,而對於敵人來,本來以為逮到的是隻兔子,卻不料兔子能瞬間變成老虎那才是最痛苦的。他們根本無法預料到自己即將要攻擊的那棟樓裏會有多少的敵人。
幾名將軍越看,心情越好。有了這地下管網和地麵上層疊不窮的房屋,日本人要想占領這座城市,除非是將地麵以及地下的4軍官兵們全部給幹掉,否則,他們將時刻會遭遇到子彈的襲擊。
如果先前陸軍中將準備用全軍之力和日寇巷戰也沒有把握堅守三日夜的話,那現在,他有信心和鬼子在這裏戰鬥一周以上。
在意識到地下管網對於軍事上巨大的作用後,陸軍中將很果斷,立刻通知兩旅四團的主官帶著各營各連主官下到各自防區裏的地下管網裏熟悉地下和地麵各出口的情況,然後根據各自的需求對地麵進行偽裝。
日本人也不是傻子,遲早會發現地下管網這個秘密的。那麼,保護地下管網以及出口的安全,也是各營各團要做的。至於日本人會不會也下到地下管網裏來,將軍們根本不怕,錯綜複雜的地下管網係統猶如蜘蛛網一般,沒有圖紙的日本人進來了那完全是自找死路。
就在粗壯的地下管道裏,一幫麵露喜色的軍官們開了緊急軍事會議,重新調整鬆江城防務部署,原本全部在地麵上的防禦部隊,將會有三分之二被留到了地下。那樣,既可以不斷的增兵對日軍進行打擊,還可以防止被日軍炮擊。
是的,整個淞滬之戰,帶給中國軍隊巨大傷亡的,不是日本人悍不畏死衝鋒的刺刀,也不是重機槍,而是遠超中方火力的火炮,從75毫米山炮到105毫米榴彈炮再到更大口徑的艦炮,將中方挖在江南水鄉裏並不算深的戰壕犁了一遍又一遍。
戰事激烈時,每都接近一個步兵師的傷亡幾乎都是由於日寇的炮火造成的。將部隊留在並不算牢固的民居裏,其實各團主官心裏也在打鼓,在日本人進城之前,他們的部隊不知道要先承受多大的傷亡。有了地下管網,這個隱患就沒有了。
所有士兵,都可以先呆在地下,等到觀察哨通知,再由各個出口抵達自己的戰位,那除非日本人夠絕,用炮火將自己的士兵一起埋葬在鬆江城,否則,就不用太擔心日本人的火炮問題。
陸軍中將從一開始選擇的,交戰雙方在城池裏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巷戰,本來就是克製敵人炮火最好的戰術。
將熟悉各自防區地下管網的工作交給屬下們去做,陸軍中將卻是帶著兩名副手和兩個旅長以及俞獻誠等人繼續循著管網的主幹道向前查勘。
一個合格的指揮官,需要能有效的調集手頭上的一切資源為戰爭服務。陸軍中將的直覺告訴他,這個地下管道還能帶給他更多的驚喜。
中山路不愧是十裏長街,通過城門穿過護城河一直延伸出去,而主幹道的兩邊全是民房,就像未來的城鄉結合部一樣,雖然房子要破一些但將整個城市的規模卻是擴大了三分之二。而在中山路之下甚至從地底穿過了護城河的地下管網也頑強的向外延伸,直到距離城門外四裏才算是結束。
從管網終點的出口上到地麵,已經是色大明,從淩晨五時獲得日軍開始登陸金山衛的消息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個時了。但上達地麵的兩個中將和三個少將卻是極為驚訝的發現,自己竟然貌似又返回到了城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