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1章 鐮倉就任禮(2 / 3)

接下來還不算完,足利義時還要拜謁河內源氏的傳承聖物,走到後殿抬頭看到一麵略顯破舊的白色旗幟,上書“南無八幡大菩薩”,就聽到権別當小聲介紹:“這就是右大將殿當年舉兵時所使用的白旗,此旗是我鶴岡八幡宮三大神物之一。”

“右大將殿所用的禦白旗嗎?”足利義時盯著那略顯誇張的筆畫,濃重一撇一捺如山嶽般厚重,字體雖談不上美觀卻蘊含著身為武士的粗獷和勇毅,這就是初代征夷大將軍源賴朝的親筆所書的第一麵白旗。

源氏白旗對河內源氏的意義無比的重大,白旗象征著武士們的最高精神寄托,象征著對先祖最崇高的敬意,尋常武家打著一個白色旗幟寫同樣的字那不叫白旗那是僭越,在幕府強勢的時候被抓到是要殺頭的,能用白旗的隻有鐮倉室町以來的若幹個武家嫡流,這些家族要麼已經絕嗣要麼處在絕嗣前的垂死掙紮,比如大掾貞國、千葉胤宗皆是如此。

隨著戰國時代的進程逐漸推進,越來越多的武家名門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一文不名的小家族低級武士,他們有衝勁不在乎規則比任何人都肆無忌憚,他們天生蔑視規則試圖用武力淩駕於其上,但他們卻不知道自以為聰明絕頂的行為,隻不過是重複幾百年前源賴朝做過的事情。

源賴朝用自己的武力確立一個新的政權打破原有公卿壟斷的製度,如果比起創新或許他們還不如開創新貴族階層的源賴朝帶來的意義更大,或許有人認為魔王是最偉大的天下人,但是在足利義時眼裏看來,他的能耐也就不過如此,比起源賴朝差的太遠。

乍看源賴朝短暫的統治時期似乎也沒有多少驚人的動作,可要是細看就會發現他死後二十多年裏爆發的承久之亂,被後鳥羽上皇發動倒幕戰爭激怒的鐮倉幕府號令關東出陣,整整十九萬騎殺入京都把外強中幹的後鳥羽上皇嚇的傻掉。

其結果不言而喻,鐮倉武士用無情的屠刀殺遍京都,把忠於朝廷的北麵武士全部屠盡,接著把後鳥羽上皇一黨抓起來,黨首後鳥羽上皇被流放隱岐島,順德上皇流放佐渡島,反對倒幕的土禦門上皇從輕法螺,隻是先流放土佐國後轉而流放阿波國處理,登位僅兩個月的仲恭天皇被廢。

接著就是更狠辣的手段,把朝廷所占有的三千箇所全部沒收,由此奠定鐮倉幕府真正從關東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權,逐步向全國性質政權的蛻變的道路,北條得宗就是依靠分享天皇家的領地才奠定鐮倉幕府執政者的地位。

所謂箇所就是村莊,在戰國時代以前都是莊園製度,一個村莊掌握大片領地擁有許多兵員地點,每個莊園主就是地方上的有力武士,他們在朝廷和幕府的職務就是“地頭”,大概等同於中世紀歐洲的騎士階級,小莊園主出身才玩的起騎士那套行頭。

三千箇所就是三千座村莊,那可真是個讓人驚訝的數字,當初三好長慶和三好宗三爭奪河內十七箇所不成,由此就和三好宗三徹底敵對並埋下江口合戰的隱患,十七個富庶的村莊就能讓三好家的一門眾反目成仇,三千個皇家所持有的村莊那得是多大的一筆財富。

以足利義時作用關東北陸那麼大的領地,所有村莊加在一起還不見得有三千箇所這麼多,由此可見鐮倉時代以前即使朝廷那麼腐敗墮落,可實際上天皇和公卿所擁有的資源依然非常恐怖,各地的武士最初也隻是天皇公卿分封到下麵看守莊園的“地頭”,比如下野足利莊、上野新田莊而後以莊園為苗字形成武士團,許多郎黨都是這麼演變而來的。

在源賴朝手裏開創鐮倉幕府,建立屬於鐮倉武士自己統治的政權,並在而後的承久之亂裏廢掉流放幾位天皇,並一手弄出個持明院統、大覺寺統疊立的情況,使得朝廷內部分成兩派始終內鬥傾軋,鐮倉幕府就可以輕鬆的操控朝廷完成對近畿、西國、九州的全麵滲透。

正是這個時期出現大批鐮倉武士前往這些地方擔任地頭,從而為一百多年後,足利尊氏敗走九州時一呼百應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源賴朝和鐮倉幕府,就沒有後麵幾百年的武家社會體係,比起堪稱“偉大”的源賴朝,大魔王的所作所為似乎也沒有多麼驚人。

無非是新武士貴族打敗舊武士貴族的一次權力洗牌,因為魔王的突然死去還引發崩壞的局麵,才出現猴子烏龜迭起惹出無數鬧劇的濫觴,當然烏龜所創建的幕府比前兩代幕府絕對算的上安靜祥和,可也是他的子孫弄出許多愚蠢的東西,直接導致武家幕府失去自身更迭的機會,被時代徹底拋棄掃入故紙堆裏。

登基儀式充滿神聖的,更大的意義還在於武士們對先祖留下傳統的高度認同,禮節是衡量文明是發達還是野蠻的一道標尺,足利義時的要求是盡善盡美不可有絲毫錯漏,要展示出最強大的力量震懾關東武士,加強他們對新生公方的認同感。

待儀式結束已到未時正刻,足利義時著人送上一盤盤珍饈美味,從山雀大雁到雞鴨鵝肉,從鯽魚鮪魚河豚樣樣俱全,在日本古代也有食河豚魚的習俗,明知道有劇毒還敢嚐試的人總還是有的,隻有最高明的廚師才敢挑戰河豚魚的製作,能作出美味的河豚魚肉被視作廚藝高超的表現。

酒足飯飽已經到傍晚時分接連的大宴便拉開帷幕,足利義時在宴會開始前致詞鼓勵關東武士以忠勇之心全武家之大義,褒獎他們在關東守護黎明百姓所做出的功績,同時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每個武士以身作則,嚴格遵守幕府法度及關東公方家的法度,關東武士們無不凜然應諾。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