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7章 裏切與突襲(1 / 3)

七月初隨著暴風雨的逐漸衰弱,關東終於安寧下來,武藏國江戶城北條氏政的麵前擺著一份情報,他盯著這封情報已經沉思半個時辰一動未動,不是因為這封情報多麼新奇讓他無法理解,相似的情報自從去年就陸陸續續收到不少,每一封情報都把事情說的有鼻子有眼好似親眼看到一樣,這份情報說的就是武田信玄有意破棄甲相駿三國同盟吞並今川家的駿遠三基業。

說實話這不算太新鮮,武田家原本實力要比北條家強大的多,雖然軍勢不及北條氏如此龐大,但論起軍勢的強盛以及家臣團的能征善戰還真不是北條氏康所能比擬的,若是北條家有那一套家臣團肯定早就把關東八國打下一半,而非窩在相模武藏伊豆三國苦思冥想著怎麼擴張家領。

其實北條氏政到不太相信這些情報,這一年多來始終沒又對今川義元的死做出更激烈的動作,還是因為他對自己小舅子今川氏真比較有信心,即便今川家因為今川義元這個雄主的死亡受到重創,但還不足以動搖今川家的統治根基更不會因此就一蹶不振。

今川氏真手裏繼承的依然是一副好排,甲相駿三國同盟對他的有力支持,他隻需要穩住駿遠三的基本盤不散,那麼今川氏就依然是東海道的霸主,依然擁有騰空而起大展宏圖的機會,今川氏真隻需要有他這個水平,再加上今川壽桂尼的輔佐定然不會有問題。

北條氏政所考慮的其實是在靠近裏見家的佐貫城西北三船山上建立的三船山砦,此砦建立的地形之險惡實屬極為大膽之舉,因為三船山砦距離裏見義弘所把守的佐貫城實在太近,以至於佐貫城內的每一個舉動幾乎都暴露在三船山砦的眼皮子底下,這座城砦就仿佛一把鋒利的匕首釘在裏見義堯、裏見義弘父子的心口窩上。

自第二次國府台之戰的勝利大大加強北條氏政的權威,雖然家中的譜代知道這裏麵有北條氏康的作用,但北條家配下的眾多外樣國人以及不明就裏的關東武家卻不明白這個原因,這就對北條氏政十分有利,起碼他這個家督算是坐穩了。

所以他才能在父親的疑慮之下依然堅持進攻上総裏見氏,一旦房総侵攻的戰略收獲成功,那麼北條氏的領地將再添上総、安房兩國成為坐擁關東五國的霸主,屆時再順手吞並下総國,拉攏下野國、常陸國的有力國人,便可以放心大膽的挑戰越後吉良氏的東國霸主地位。

這幾個月裏他數次進攻佐貫城皆以失敗告終,所以他才想出這個歪招讓藤沢播磨守與田中美作守在佐貫城旁的三船山上修築三船山砦,可以全天候的監視佐貫城內的舉動,這樣一來既可以釘住佐貫城內的裏見氏守軍,還可以在裏見氏陣腳大亂的時候伺機奪取佐貫城。

等待的時機很快到來,萬喜城城主土岐為賴、勝浦城城主正木時忠接受北條氏政的調略投入北條家的懷抱,前者本就不是裏見氏的譜代家老降服裏見義堯也是迫不得已,身為立場不堅定的牆頭草被北條氏政引誘過去變節到也不奇怪。

但後者卻不可同日而語,身為勝浦正木氏初代家督,正木時忠還是正木時茂的嫡親胞弟,身為裏見義堯親手劃定的城砦網防禦圈裏的四角之一,他的背叛等於在裏見氏的背後狠狠的插上一刀,或許是風水輪流轉終於輪到裏見義堯嚐到被人背叛的苦果。

收到這個消息之後,佐貫城內的裏見義弘終於忍不住要作出行動,日夜不停的嚴密監視讓他十分痛苦,親信大將的背叛更讓他感到無比的憤怒,於是立刻在上総國南部的大批軍實集結到佐貫城,當然這麼大的動靜瞞不過三船山砦內的藤沢播磨守,一封急報很快送到江戶城北條氏政手中。

北條氏政其實也早以等的不耐煩,守株待兔的活不太適合他這個年輕人來做,好在對麵的裏見義弘也是個耐性很差的人,於是北條氏政就點齊三萬大軍興衝衝的殺進上総國,而上総裏見氏並沒有焦急,裏見義堯有條不紊的作者部署,他坐鎮久留裏城伺機而動等的就是北條氏政先攻進來。

裏見義弘雖然年輕但又不是不知輕重的傻子,明知道北條氏政這條餓狼環伺在側還敢動彈所謂的無非就是破局,裏見父子聯手點齊的軍勢隻有一萬五千人,這大約就是整個房総半島的主要軍事力量了。

麵對北條氏政殺氣騰騰的衝入房総半島,裏見義堯還是有些拿不準如何行動,引動北條氏政侵入房総半島隻是第一步,關鍵是下一步如何擊敗氣焰囂張的北條軍,可如果讓他用一萬五千軍勢硬抗三萬大軍肯定是不行的。

前幾次兵力懸殊不大的時候都打不過北條軍,這次兵力處於絕對劣勢想翻盤的幾率微乎其微,裏見義堯明白這個道理家中的譜代眾自然也十分了解,正木時茂左思右想覺得唯有使用夾擊的戰術或許還有一戰之力。

堀江賴忠覺得他兄長提出的戰法太過冒險,賭博性質也比較強必須得讓北條氏政咬鉤才行,而且擔當正麵抵擋的軍勢要麵臨巨大的危險,若稍有差池那可就是軍心潰散大軍覆滅的下場,可正木時忠也拿不出更好的辦法,所以盡管譜代家臣團都覺得這太過冒險,但是在沒有更好的提議之前這是最佳的選擇,於是裏見義堯最終還是敲定采用正木時茂的策略。

裏見義堯已經決心在這場合戰後徹底退居二線,若是能勝利自然可以熬到退休,若是失敗那麼他也就不用再擔心這個問題,自己肯定要殞命久留裏城,他是絕對不會降服在北條氏旗下的,想象一下他這些年得罪北條家有多狠,就知道選擇北條家是最壞的選擇。

這次的合戰主導權完全交給裏見義弘來操作,年輕的裏見義弘但人總大將親自率領本陣在虛空蔵山、大塚山布陣,北條氏政見裏見義弘拉開陣勢打算決戰也立刻將本陣布設在三船山上,雙方相距大約十五公裏,保持長期對峙的局勢。

北條氏政很快就得知虛空蔵山上裏見義弘的本陣隻有七千軍勢,心中頓時生出幾分驕傲的感覺,在他們看來裏見氏這是要黔驢技窮的跡象,活動那麼久才拉出七千軍勢從側麵證明裏見義弘已經陷入無兵無將可用的尷尬局麵。

北條幻庵提出不同意見,他覺得裏見義堯雖然遭逢大敗但絕不至於連一萬軍勢都湊不出來,但本陣隻有七千軍勢顯然不符合常理,所以應當謹防其中有詐,這次北條綱成作為鬆山城守備並沒有前來助陣,而是鎮守北武藏提防北方強大的鄰居。

代表黃備參陣的是年輕一代的旗幟北條氏繁,自從去年在第二次國府台合戰中為自己正名以來,北條氏繁就一直沒有放棄重振武名的嚐試,討取結城氏父子隻是證明自己不是個一無是處的廢物,還不足以讓他擺脫虎父犬子的惡劣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