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合衆的製度與惣村差不多類似,惣村是隨著中世莊園製瓦解之後,鄉間的部分富農逐漸掌握了土地的地侍,在莊園製瓦解後有些地頭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占據這些村莊,於是新興的地侍與鄉民聯合起來形成自治體,選出幾位地侍或者農民中的有力者作為宿老地下人共同管理村莊。
它們同樣不服幕府和國主的管理,為了謀求自治權力經常煽動或者掀起一揆,比如嘉吉元年的德政一揆就是這群惣村鬧起來的,惣村集團很快聚集起三萬大軍,形成一股可怕的土一揆力量占據畿內各大寺院,並揚言幕府公方若不發布德政令就一把火燒盡所有僧院寺院,當時幕府正巧趕上嘉吉之亂,京都政局陷入混亂根本無力抵抗,所以惣村集團很輕易得到德政一揆令,也助長土民們的氣焰。
合會衆和惣村相同的地方就是內部製度完全一樣,隻不過把農民與地侍的關係轉換為小商人與座商、豪商之間的關係,他們當然也不會聽從幕府和國中的管理,而是以每年定時定量繳納一筆“矢錢”作為保護費,來獲取獨立自治的權力,對於像堺町這類商業港口可以堪稱搖錢樹,包括細川家在內的各地領主也不敢過分催逼,因此他們的地位也比惣村集團要高出很多。
會合衆不但保持高度自治,還有自己的相關法律法規來處理各種商業糾紛,他們還有自己的執法機構處置詐騙,搶奪,盜竊甚至凶殺等犯罪行為,會合衆內每位成員由居住在這些都市裏的商人聯合推選出來,他們大多數是來自各行各業中最頂尖的豪商,這群人被稱為“有德者”。
由這些“有德者”組成所組成的自治聯席會議,負責打理整座都市的日常事務,處斷各種商業矛盾以及刑事案件,大概就與著名的聯邦製度類似,各地的會合衆從製度到名稱上也都大同小異,比如宇治山田叫做“山田三方”,博多湊名叫“十二人年行司”,莊內酒田湊稱為“三十六人衆”,大湊就叫“會合衆”。
比如堺町的會合衆名叫納屋衆,從名字就能聽出來,納屋就是從事土倉等行業的商會組織,也就是說最初他們是由倉儲借貸典當商人發起的組織,隻不過經過近百年的變化,納屋衆的成員更換許多茬,有舊的家族沒落也有新的家族崛起,最初納屋三十六人衆早已物是人非,時至今日世人皆知堺町掌權的是納屋十人衆,至於三十六人怎麼隻剩下十人,誰也不知道。
吉良萬鬆丸一行數十人喬裝打扮成普通的客商,一路混在各地趕來的商隊之中也並不顯眼,有些豪商的商隊前後呼喝數百人,動用船隻數十條,而且雇傭一隻數十人的浪人作為保鏢,有弓馬刀槍鎧甲齊全,比許多大名的武裝還要精銳。
“果然不愧是堺町,真的好厲害!”無論吉良萬鬆丸幹還是身邊的側近眾都對堺町有了深刻的印象,堺町也確實很厲害,作為一座典型的環濠都市,堺町的周圍圍繞著土居川、內川、古川、豎川、新堀川等多條河川。
這些河川裏有許多是堺町的商人出資挖掘出來的,為的是借助密集的河網以達到來往穿梭提高商貿活動及貨運速度的目的,據說從堺南到堺北最快到達的方法就是坐船,由此可見這座城市對水運的依賴有多麼大,縱橫交織的的河道網絡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碼頭,這是堺町保持活力的基礎,也給這座城市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
注:這也是烏梅查閱堺市史,以及相關資料所能找到的資料,可不是信口雌黃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