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托兒所開園(1 / 1)

大丫的這件事,北城大學給做了免費的宣傳。托兒所馬上就來了5位新的小朋友,都是跟父母一起來北城大學上學的小朋友。3男2女,一個個比較乖巧懂事可愛,陸秋萍很滿意。

老師直接通過麵試,先應聘了2位溫柔有耐心的二十多歲的女老師。現在隻有大丫一個人比較大,就暫時不開設大班。9位小朋友每天由2個老師一個阿姨帶著一起玩。

看小和和、小平平兩個小家夥每天過得都特別的開心。他們覺得更好玩了,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陪著他們玩,而且能玩更多好玩的遊戲和玩具了。家裏人也輕鬆了很多,李香珠母女倆隻需要帶好三寶和四寶就成了。柳爺爺每天也開開心心的逗逗這個,玩玩那個的,輕鬆無比。

附近街道的居民,每天聽著托兒所裏的歡聲笑語。特別是街上瘋玩的小朋友們,特別的想進去一起玩。有幸和媽媽一起進去過的王大胖,非常驕傲地對小朋友說:“裏麵有一個特別大,特別漂亮的滑滑梯。”

滑滑梯對小朋友們的吸引力可是巨大的,很快比較有家底的人家就把小朋友們送過來了。

但很多家庭一聽學費要每個月5元,便又打了退堂鼓。任憑小朋友如何哭鬧都沒有用。

托兒所的老師張圓圓看著又哭著走掉的小朋友,生怕自己這剛找到的工作又保不住了。

“陸妹子,你看這學費是不是能低點。要不然可能招不到小朋友的。”

“沒關係的,這托兒所太小。沒辦法招太多的學生,有這9位小朋友也不少了。寧缺毋濫,就這樣的辦學理念。”陸秋萍並不想招太多的小朋友。孩子太多,人雜病菌也多,孩子們的健康得不到保障,與她辦學的初衷不符。

(和平幼兒園)以學員少,收費貴,師資好,環境好,服務好成為許多家長的夢中情校。

陸秋萍想的是不要招太多的學生 ,可架不住現在的托兒所太過於稀缺 。柳爺爺一些不住軍區的朋友 ,看過(和平托兒所)後,托兒所不得已又招收了三名的小朋友 。

之後陸陸續續的又招收了街道的幾名雙職工子女。感覺托兒所就開始有點人滿為患的樣子了。

1978年底,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曆史征程。陸秋萍買下了柳爺爺隔壁的四合院進行了整改,擴大了托兒所的規模。

1979年期末,校方公布消息陳大麗因為掛科太多被退學。大丫無奈的跟著她娘一起回鄉。之後很多年一直了無音信 。

1980年,在柳爺爺的運作下。陸秋萍在北城的幾套房子被收了回來。因為房產證明上陸奶奶的名字,在建國初期都有登錄在案。陸奶奶作為愛國人士,陸秋萍作為她戶口本上唯一的親人,房產會逐步歸還。

房子裏麵的租戶是最麻煩的,好幾個都不肯搬走。陸秋萍直接報警處理,並在公安在場的情況下,答應給了一些補償。租戶們才全部搬走。陸秋萍直接把同一個街道的那處二進四合院也改成了(和平托兒所)。這個地區的大學生院校多,她們家的托兒所聲名在外,招收的小朋友越來越多。實在是不多些場地,小朋友們都沒有玩的地方了。

幾處收回來的房產,全部進行了裝修改造,幾乎在北城各區都辦了(和平托兒所)。成為了陸秋萍的一個甩不掉的事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