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世界末日 :平安夜(1 / 2)

平安夜,聖善夜,

萬暗中,光華射。

他就像耳聾的貝多芬一樣,在內心深處聽見了所有的旋律:照著聖母也照著聖嬰,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靜享天賜安眠,靜享天賜安眠……

平安夜,聖善夜。

牧羊人,在曠野。

看見天上榮光降下,眾軍齊唱哈利路亞。

……

平安夜,聖善夜。

神子愛,光皎潔。

這是救恩黎明光芒,救贖恩典降臨四方。

……

白雪覆蓋了大地,街頭巷尾充滿了新年的氣氛,“叮叮當——叮叮當——叮玲隆叮當——”的音樂聲中混雜著孩童快樂的笑聲,幾乎每家每戶門旁都放著一個用常青樹藤做成的圓圈,它上麵被鑲上花朵和會閃閃亮亮的裝飾襯托過年的氣氛。

有人說,平安夜由來來自阿爾卑斯山脈下的奧地利小村莊,那裏的人們愛好音樂,曾經出過不少鄉村詩人。他們大部份的人民,信仰耶穌基督。所以每到聖誕節,在這崇山峻嶺的一些小鎮和鄉村裏,許多歌唱世家的男女,像中古世紀的吟遊詩人,不斷的把聖誕歌的詞句和樂曲,加以改進或創新。他們很多人,長於彈奏樂器,而且幾個人聚在火爐邊,就能當場作出新的聖誕歌,成了後來聖誕歌的寶藏。有一些歌曲,也許當時唱唱,或唱過一兩年,就被新的聖誕歌所取代了。但是其中的一首,不但流傳下來,而且是世界最出名的聖誕歌,它就是大家熟悉的平安夜。

實際上,不但是平安夜,其實聖誕樹也是來自日耳曼民族,就像聖誕起源於異教的習俗,聖誕樹也有悠遠的曆史,並成為很多文化中冬季的普遍現象。據稱,聖誕樹最早出現在古羅馬12月中旬的農神節,日耳曼傳教士尼古斯在公元8世紀用縱樹供奉聖嬰。隨後,日耳曼人人把12月24日作為亞當和夏娃的節日,在家放上象征伊甸園的“樂園樹”,上掛代表聖餅的小甜餅,象征贖罪;還點上蠟燭,象征基督。到16世紀,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為求得一個滿天星鬥的聖誕之夜,設計出在家中布置一顆裝著蠟燭的聖誕樹。不過,西方關於聖誕樹的來曆流行著另一種說法:有個善良的農民,在聖誕節那天,熱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臨別時,孩子折下一樹枝插在地上樹枝立即長成大樹,孩子指著這樹對農民說,每年今日,樹上都長滿禮物,以報答你們的盛情。所以,人們所見的聖誕樹上總是掛滿了小禮物。

日耳曼人極富創造性和想象力,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近代科學起源於歐洲,很多科學理論都是在德意誌產生,然後席卷整個歐洲再擴散到世界,歐洲人一度將德意誌視為近代文明的搖籃,從這裏就能想象出影響力。曆史到底怎麼樣很難說清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日耳曼人有他們驕傲的理由,至少在創造和“舶來”完善方麵沒有人比他們做的更好。(日本或許比得上?)

在迎接新年到來的最後一天,按理說不管是民間企業和政府部門都會有一段假期,可惜的是現在是戰爭狀態,很多人依然需要留在崗位無法與親人倒數新年的到來。作為勝利態勢的一方,軸心國特別是德意誌第三帝國雖然很多人沒有假期,但是他們的處境一定要比那些敵對國的人們要好上許多,至少他們迎接的是新年,而盟國的人們迎接的卻是炮彈和死亡。

奔跑在柏林街道上麵的孩子臉上有歡笑,他們還小並不了解世界的殘酷,與之過年氣氛濃烈的柏林和德意誌各個城市相比,英國的倫敦卻已經成為一座廢墟,那裏的孩子或許有幸存者,但是他們注定臉色蒼白,忍著幹癟的肚皮問自己的父母親:“今天不是平安夜嗎?我想念麵包,想要火雞,想要火腿……”

與那些躲避在每一個旮旯地方瑟瑟發抖的倫敦小孩相比,賣火柴的小女孩可以稱得上幸福,她還有手裏的火柴可以燃燒並做各種幻想,倫敦的小孩卻隻能在冰天雪地裏看著急促或者突兀出現的閃亮,炮彈帶來了震動和氣浪,蒼白的小臉瞬間凍結帶著懷念麵包、火雞、火腿徘徊在平安夜永遠離去。

“……德意誌第三帝國不是你們的敵人,請放下武器進行體麵投降。我們這裏有麵包有牛奶,在特殊的節日裏我們還為你們準備了火雞……。”

“……德意誌的但澤是戰爭的導火索,你們現在是在為已經戰敗的波蘭前政府賣命,為對你們不負責的丘吉爾內閣買單,後果是美好的人生和不會失而複得的生命。德意誌第三帝國不是你們的敵人,我們都是被迫拿起武器反抗暴力的一份子,英國和法國首先向德意誌宣戰,我們被迫來到這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