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不列顛戰役 :最長的一天(二)(1 / 2)

石油!石油!石油!戰爭的脈搏,沒有石油輪子就轉不動,可悲的是德意誌第三帝國第三帝國並沒有成產量的石油產地,百分之九十的石油需要依靠進口。

戰爭爆發之前,考慮到德意誌第三帝國裝甲部隊異常依靠石油才能運轉得動,在戰前儲備局就儲藏了大量的油料。不過,光是進口儲藏根本不是個事,畢竟有支出也得有收入,而依賴進口實在太不可靠了。

因為戰爭的關係,德意誌第三帝國獲得石油的渠道當然會變少,其中大部份的石油都是依賴瑞典和瑞士向國際社會采購。然後,這兩個國家再倒賣給德意誌第三帝國,這無形中提高了許多的成本。

先不談重金屬方麵的難題,光是幾個戰役來下,數量龐大的裝甲部隊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用了百分之三十五的石油儲備量。這是個可怕的數據,表明再來幾次大型戰役德意誌第三帝國的石油儲備就要見底。當然,這是在石油進口渠道完全失去的情況下。

徐陽並不知道原本的曆史上德意誌第三帝國第三帝國到底依靠什麼樣的手段取得石油,而且在盟國封鎖下竟然能頂住差不多五年的時間。他在戰前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極力提出儲備石油的建議,其實不用他去提德意誌第三帝國自33年開始就在儲備石油,到39年初石油的儲備量便很客觀。

後來,斯達克家族上台之後,龐大的“容克體係”更加重視石油的儲備,這也是五年計劃的一部分,更是戰爭準備的首要目標。經過那麼多的努力,想象中的“足夠”經由幾次戰役變成了“不夠”,如此對蘇戰爭的設想在取得石油產地的驅使下徹底成了渴望……

回顧曆史,一戰的最後兩年,德意誌第三帝國經曆過嚴重的石油短缺,惟一的來源是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魯登道夫當時指出“羅馬尼亞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羅馬尼亞的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極限,不足以改變第二帝國石油短缺的整體局麵”而英國人捷足先登,於1918年8月占領巴庫,被魯登道夫稱為“對我們的沉重打擊”。

社會黨上台第一年,經濟戰略專家便指出:“一旦發生戰爭,對原油進口的嚴重依賴將是製約德意誌第三帝國軍事行動的一個關鍵瓶頸。”

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凱琳大廈計劃”要求1944年初實現石油產量1100萬噸,但-阿道夫-希特勒顯然等不到這個時間,他的戰略是先通過儲備打響戰爭,然後在戰爭中解決石油來源。

1939年上半年,德意誌第三帝國石油進口達到頂點,最大來源是羅馬尼亞。盡管9月後歐洲以外的來源斷絕,德意誌第三帝國當年仍進口石油516.5萬噸,比1938年全年還多20萬噸。

1940年5月27日,德、羅兩國簽訂石油協定,當年德意誌第三帝國進口的207.5萬噸石油中有97.4萬噸來自羅馬尼亞,另外根據《蘇德貿易協定》,進口近65.7萬噸。

德意誌第三帝國在上半個世紀中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自己的豐富能源——煤。在三十年代末,煤約占美國能源總量的一半,但對德意誌第三帝國來說,卻提供了能源的90%——而石油大約僅占5 %。可是,渴望戰爭的阿道夫-希特勒在1932年已經在為未來籌劃,石油對於他的雄心壯誌來說是必不可少的。1933年1 月,他成為德意誌第三帝國的總理,一年半以後他又攫取了全部權力。他不失時機地發動了一項他稱之為“德意誌第三帝國汽車交通史上一個轉折點”的汽車運動。不受時速限製的單向高速公路貫穿全國。1934年,製造一種新型汽車的計劃開始。它被稱為“人民的汽車”,亦即“大眾汽車”。

但對於阿道夫-希特勒企圖將整個歐洲置於德意誌第三帝國以及他本人統治之下的宏偉計劃來說,這些僅僅是枝節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他迅即開始整頓經濟,加強國家對大企業的控製,並建立社會黨的戰爭機器包括轟炸機、戰鬥機、坦克和卡車,所有這些都需要石油。因此,法本公司正在進行的合成燃料生產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法本公司在二十年代對合成燃料產生興趣,是因為它有同樣的預計,認為正在全世界刺激大規模石油開采的趨勢將會使世界上傳統的石油供應迅即枯竭。社會黨政府之所以提供資助,是因為對外國石油日益增長的需求正在使至關重要而又不足的外彙大量流失。阿道夫-希特勒明白,德意誌第三帝國將為戰爭作好準備。必須通過新技術和化學來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