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蒙特勒伊的航空團升空對其攔截;電告布洛涅的黨衛軍高炮營進入緊急狀態!”胡戈-施佩勒可以直接命令麾下的空軍部隊迎敵,但是他沒有權力指揮地麵的衛戎部隊,所以他是電告黨衛軍的高炮營而不是命令。
德意誌的航空隊下轄數個航空軍,航空師,航空團,大隊和獨立部隊。每個航空軍和航空師會因為作戰地域不同而改變編製,但是每個航空團固定擁有四個大隊的編製,這四個大隊的數量是不變的,但是裏麵的編製也會因為執行的任務不同而轉換機種,比如需要進行驅逐和攔截任務,那麼就會把裏麵的轟炸機調離,新編入適合進行驅逐和攔截任務的戰鬥機和截擊機。
做完部署,一些參謀又聚在作戰地圖前交換意見,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建議指揮官命令駐紮在加萊的空軍升空包抄英國皇家空軍的後路。
“算了,我們在加萊隻駐紮一個中隊,這支部隊的主要作用是攔截來自多佛爾的英國空軍,他們不能勝任包抄後路的任務。他們一旦升空就將引來英國人的空軍,施萊德將軍知道應該什麼做。”施萊德是蒙特勒伊航空團的指揮官。
“先生們,我們有黃金眼係統,英國人也有他們的雷達鏈。”這也是胡戈-施佩勒為什麼這麼想摧毀英國人雷達的原因了。
英國皇家空軍很快就進入黨衛軍高炮營的上空,他們在黨衛軍高炮的射擊下被擊毀一架護航的颶風戰鬥機,其中一架惠靈頓轟炸機右邊引擎被擊中,迫降於布洛涅靠北的草地上,最後連人帶機被黨衛軍衛戎部隊俘虜。在英國皇家空軍的反擊下,黨衛軍高炮營付出了一門88毫米、四門20毫米四聯高射機炮,總八十餘人的傷亡。
英國皇家空軍遭到了意料之外的地麵截擊,負責此次轟炸行動的英空軍指揮官沒想明白,他鬱悶的認為這次轟炸意圖已經被德國人察覺,他曾想放棄轟炸任務返航,但是如果要返回必然要繞開德國人的地麵高炮部隊,這要必然要轉向加萊海峽西南部,到時遭受德意誌空軍攔截的幾率非常大。
不!應該說必定會遭遇攔截,那樣他不但沒有完成任務,更平白損失了一架颶風和一架惠靈頓或者更多寶貴的飛機,回去後他會被革職,送往倫敦的軍事法庭接受審判,最後不是被絞死就是被丟進監獄渡過餘生。這名英空軍指揮官絕對不希望無功而返,此時他的空軍間離轟炸目標隻有8公裏遠,然而他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如果不想全軍覆沒的話,隻能取消任務,命令部隊返航。
很是不幸的,執行轟炸任務的英空軍剛飛越布洛涅空域進入海麵的上空,馬上遭遇了前來執行驅逐任務的德意誌空軍,那是一個中隊的艾米爾,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艾米爾對於英國空軍來說就是一尊揮舞鐮割的死神。
英空軍指揮官沒有任何猶豫的下令兩支護航中隊中的颶風戰鬥機中隊迎敵,隨即指揮惠靈頓轟炸機和另外一支負責護航的噴火中隊繞開戰場,他們得趕快逃命。
事實再一次證明英空軍指揮官的判斷沒有錯誤,他們身後是護航與攔截的交戰空域,前方是從雲叢突然冒出來的、猶如蝗蟲般的德意誌空軍!
在後方,那裏不斷有飛機被擊中,冒著濃密的黑煙一股腦的栽進海麵,而似乎就像以往一樣,颶風根本不是艾米爾的對手,相對於艾米爾的靈活和突然提度,颶風那猶如魷魚般的機身顯得是那麼的笨拙。而且德國人的雙機一字橫隊編隊戰鬥小組碰上了英國空軍那好看的‘V’形飛行戰鬥編隊,其結果就是英國空軍在被屠殺!
從一次大戰結束到二次大戰初期的二十年中,英軍戰鬥機基本編隊一直采用三機‘V’字密集隊形:長機在前,兩架僚機分別在長機的兩側後方,與長機相距約 100 米。英空軍認為這樣的密集編隊覆蓋的觀察角最大,不易喪失隊形。當多機編隊時,英軍以三機‘V’隊為單位,以同樣方法編成‘V’形大隊。
因為隊形密集,僚機飛行員必須飛得十分小心,主要精力都放在與長機保持編隊距離上,無暇注意後方;而長機則以為後方有僚機保護,大可放心。往往到已被德意誌空軍的戰鬥機咬住開火,英空軍才發現後麵的尾巴,為時晚矣。
當作急轉彎等機動動作時,英空軍長機得加倍小心,必須花在空戰中足以定勝負的數秒鍾時間提示僚機作準備。因為以如此近的間距,一不留神就會兩機相撞。當大機群在帶隊長機帶領下機動時,雖然看起來煞是壯觀,但實際上卻是老牛拉破車——又慢又沒用!
就像現在,在纏鬥中的兩架英空軍僚機為了跟上正在被德意誌空軍咬著不斷射擊的長機,結果因為在做急轉彎機動時,那兩架英空軍僚機竟是被一架呼嘯而過的德空軍一開火,非常神奇的兩架僚機在空中相撞,直接冒出一團火球,好幾命一起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