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不列顛戰役 :國家的敵人!(3 / 3)

1940年5月16日,《真理報》為德國侵略中立國比利時和荷蘭辯護:英國人和法國人早就有計劃將荷蘭和比利時變成進攻德國生活中心的堡壘。因此人們終究不能責怪德國及時占領這兩個中立國。“現在人們看到,英、法帝國主義者由於拒絕德國的和平方案和在歐洲發動帝國主義戰爭而在怎樣自食其果了!”

人們無法確切的去了解蘇聯人是如何去思考一件事情的價值觀,蘇聯與德意誌第三帝國幾乎沒有共同的利益,如果硬要說的話,波蘭曾經是蘇聯與德意誌第三帝國的共同利益,但是在波蘭消失後兩國就不存在共同利益了。

相反地,蘇——德之間擁有不少摩擦,先不說德意誌第三帝國一直在暗中幫助蘇聯的敵人——芬蘭,光是在羅馬尼亞身上兩國就存在巨大的矛盾。眾所周知的,蘇聯一直在拉攏羅馬尼亞,甚至是想直接吞並羅馬尼亞,但是因為德意誌第三帝國的從中阻攔,蘇聯一直沒能把羅馬尼亞怎麼樣,以至後來蘇聯因為入侵芬蘭,沒有精力和實力去浪費在羅馬尼亞身上,這也讓羅馬尼亞徹底向德意誌第三帝國靠攏,到如今德意誌第三帝國和羅馬尼亞更是直接簽訂了全麵同盟協議。

當然,如果說德意誌第三帝國‘吞下’羅馬尼亞的過程中沒有付出什麼,那也不全是正確的。其中存在什麼貓膩呢?答案在於德意誌第三帝國對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態度身上!

那是一張廉價的支票,由於民族情緒與曆史根源的關係,德意誌第三帝國注定無法直接出兵或是用和平方式入侵或吞並波羅的海三國,但是德意誌第三帝國也注定不會眼睜睜的看著波羅的海三國被蘇聯吞並,這也就有了交易的存在。也就是說,德意誌第三帝國願意,或者同意幫助蘇聯完成對波羅的海三國的吞並行動,而蘇聯需要付出的平等交換則是放鬆對羅馬尼亞的政治野心。

有了瓜分波蘭的合作先例在前,這個交易條件也馬上被蘇聯接受了,因為有了德意誌第三帝國幹涉的波羅的海三國和沒有被幹涉的波羅的海三國,蘇聯吞並所要付出的代價將是不同的,而且在交易完成後,德意誌第三帝國也嚴格遵守了自己的承諾,這也就有了莫洛托夫對近衛文磨說那句話的事情發生:日耳曼人比日本人講信譽!

顯然,在此時的蘇聯看來,德意誌第三帝國的信譽是良好的,德意誌第三帝國所做出的承諾都是可信的,至少日耳曼人沒有出爾反爾的先例。而日本……難道日本出爾反爾的事情做的還少了嗎?

鑒於德意誌第三帝國的良好信譽,偉大的斯大林同誌在信中提出了一個跨世代的建議,那便是蘇——德兩國劃分新的非軍事區,在維斯瓦河下遊(波蘭)的平原地帶,蘇——德雙方減少駐軍的數量,將雙方原本100公裏的非軍事區擴展到250公裏。在立陶宛方向,偉大的斯大林同誌提出一個非常友善的建議,邀請德意誌第三帝國駐紮在東普魯士的第1集團軍進駐亞穆納斯河流域。

這真是一個讓人驚怵的建議,至少徐陽在看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陷入呆滯之中,他非常懷疑偉大的斯大林同誌是不是察覺了德意誌第三帝國在未來的軍事意圖。

德——蘇兩國自從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一直存在100公裏的非軍事區,然而誰都沒有把這個非軍事區當一回事,雙方士兵甚至常常在邊境線上隨意聊天,或是交換步兵武器、裝甲戰車進行玩鬧,最為凸出的就是在1940年的6月期間,法國正式簽訂投降協議,蘇——德在邊境線的雙方裝甲兵曾經交換坦克駕駛,這也留下了一個其實並不好笑的笑話,大意是:如果有那麼一天兩國開戰了,他們可以在戰場上互相俘獲對方的坦克,用來添加自己的戰勳。

……

知道德意誌的元帥和將軍們看完偉大的斯大林同誌的信件後,他們開口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嗎?他們說:“願上帝寬恕應該被寬恕的人!”

他們是德意誌第三帝國的核心成員,其中大部份人皆有參與製定《巴巴羅薩》對蘇作戰計劃。

無論在過去還是將來,在民族、國家的利益麵前,人人都沒有權力進行選擇。

而現在,德意誌的軍人們,他們所要麵對的是國家選擇的敵人:英國!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