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不列顛戰役 :下一個獵物(2 / 3)

戴高樂這一刻在想什麼沒有人知道,他也明白光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與德意誌第三帝國抗衡,他頻繁與各國在法國南部的領事接觸,可惜做出承諾的國家太少,除了英國外,各國給出的答案是,他們正在準備,在準備好之前,他們無法做出任何行動。而英國也隻是表示,英國將全力吸引德意誌第三帝國的注意力,英國會把德意誌第三帝國的主力拖在英吉利海峽,並且反過來希望代表自由法國的戴高樂,讓戴高樂帶領反抗軍在後方破壞德軍的補給線。

以目前戴高樂的力量可以給德意誌第三帝國造成什麼麻煩嗎?答案非常明顯,戴高樂目前沒有能力,他手中甚至沒有任何武裝力量,他唯一擁有的隻是一杆旗幟:自由法國!

更加戴高樂他痛心疾首的是,當他舉起自由法國的旗幟後,響應者竟然寥寥,隻有少數被德意誌第三帝國沒收產業的資本家表示支持他繼續抵抗,平民百姓忙著確認自己是否安全,忙著驅趕從法國西、北部湧進來的‘難民’,隻因這些曾經是同胞的‘難民’有可能會搶走他們的工作。

由於德意誌第三帝國對法國德占領區執行的是懷柔政策,這兩個交戰千餘年的國家已經無法再滋生出新的仇恨,他們已經交戰太久了,神經該麻木的已經麻木得沒有太強烈的感覺,如果沒有發生德軍大量屠殺法國人的事件,法國人根本無法對德軍產生深覺痛恨的怨念,對於兩個國家的國民來說,今天法國占領德國的某塊土地,明天德國占領法國的某塊領土,這都是屬於正常的事情。(這絕對是那時歐洲的現狀,非作者自己社稷)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她的基礎,也就是生活在最底層的民眾若是無法恨交戰方,那還能讓領導這個國家、民族的高層決定什麼呢?尤其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大部份的人現階段隻想自保,那又能要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領導人做出什麼呢?

從某個角度來說,貝當和戴高樂都是悲哀的,貝當的悲哀在於他被挑選出來承擔戰敗者的責任,戴高樂的悲哀是他立誌要拯救一個身處崩潰邊緣的國家和民族。

……

6月10日,上午10點整,以凱特爾為首的德意誌第三帝國談判代表團,以亨齊格為首的法國談判代表團,雙方第一次在巴黎城北的郊外接觸。與之德意誌第三帝國談判代表團的意氣風發形成對比的是,法國談判代表團不管是從外表上或是情緒上都有一種無法掩飾的消沉。盡管如此,法國代表團的成員都還是高高昂著頭,他們無法也不能在入侵者的麵前低頭,他們輸了,輸的很徹底也很服氣,但這並不能說他們沒有了自尊。

凱特爾滿麵春風的與亨齊格握手,除開那些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問候語外,兩人不發一語的對視良久,亨齊格慘然一笑,苦澀無比的說:“法——德之間的戰爭,你們贏了,我代表法國來請求停戰。”

凱特爾非常嚴肅的看著滿臉苦澀的亨齊格,不無驕傲的宣布:“我們贏了!法國的戰爭已經結束了!”

是的,對於德——法之戰來說,德意誌第三帝國是贏了,早在國防軍A集團軍穿越傳說中不可逾越的阿登天險,占領法國前衛要塞城市色當並控製馬斯河,又在B集團軍全麵占領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之後,法國就已經失敗了。

亨齊格的德語講的比法國順溜,但是他使用的卻是法語,而凱特爾所用的語言當然是德語,兩人講著不同的語言,但這並不妨礙他們進行交流,隻因兩人同時精通德語和法語。這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話,語言所代表的是尊嚴。

這不是一個好的談話所在,他們站在一片光禿禿的坡上,右邊是巴黎,左邊是一片森林,那片森林的名字叫作貢比涅。在正式進行談判前,他們之所以會進行非正式談話,恐怕最主要的是想先了解一下對方的想法,以便縮短談判的過程。

亨齊格知道自己沒有掌握什麼談判的籌碼,他唯一奢望的是,德意誌第三帝國沒有再和法國交戰下去的心思,德意誌第三帝國想抽出力量專心對付英國。就有如前行前貝當所說的那樣:亨齊格,我不奢望你能依靠談判將失去的領土拿回來,哪怕是一寸的土地我都不敢妄想。我希望你明白目前法國的處境,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修生養息而不是戰爭,隻要德國人願意停戰,法國可以將北部和西部的領土割讓給德國人,我們甚至願意暫時出賣國家的利益來換取法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