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不列顛戰役 :戰略部署(下)(1 / 3)

200個師,這個數目一聽上去很嚇人,但是200個師的部隊有多少戰鬥力,隻有徐陽或者老天才知道了。

1936年徐陽接任黨衛軍總領袖時,黨衛軍總人數為230萬,除去一些連基本武器都沒有的鄉土自衛隊,超過兩萬人編製的隻有駐紮在德意誌各大行省少數的幾支,這些部隊那時所采用的建製與國防軍不同,部隊的人員建製也是雜亂不堪,一支一級突擊大隊可以是幾千人,也可以是幾萬人,不同人數的一級突擊大隊彙集成一個旗隊,這個旗隊的人數也是摻雜不齊。

到1938年,徐陽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將黨衛軍改編完畢,直至1939末,黨衛軍急速擴員到420萬,裏麵的德意誌國籍士兵隻有260萬,其他皆是持外國國籍的誌願兵,或是德占領區內的人,大部份是居住在國外,響應日爾曼民族號召的日爾曼後裔。其中還有兩個從美國遠渡而來的美利堅人步兵師,他們打著‘抵禦紅色入侵文明國度’的口號加入了黨衛軍,目前被劃分在波蘭以東的戰線。

特別說明的是,目前德意誌國防軍和黨衛軍裏都有黃種人部隊存在,這些黃種人來自亞洲各個國家,大部份是祖輩來到歐洲生活,後裔持著在國外學習戰鬥技能的想法加入根據不同的條件各自加入國防軍和黨衛軍。這時想加入國防軍係統學習正統戰法根本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他們之中的大部份人都持著學習先進的戰法,好回到各自的國家抵禦他國的入侵的宏偉誌願。

德意誌第三帝國吞並波蘭後,展開了新的宣傳,向歐美各國‘預示’紅色帝國的危險性,並打出口號,邀請所有自願者加入德意誌的武裝力量,準備抵禦‘野蠻’向‘文明’的入侵。

或許我們想破腦袋也無法以自己的思維來了解西方人在想什麼?就好像西方人永遠不了解東方人的思維一樣。西方各國對以前的沙俄和現在的蘇聯都有一種提防態度,打從心裏不承認沙俄(蘇聯)是西方的一員,這也才是各國被德意誌第三帝國武力占領後,民間的大多數男人依然選擇加入德意誌第三帝國的軍隊,以期望用自己的力量抵抗紅色帝國即將到來的入侵的主要原因。

至於自己的國家被德意誌第三帝國占領?多數人把這個當作是西方人自己的家事,如果在抵抗‘東方人的紅色帝國’的入侵與反抗第三帝國統治之間選擇,多數人還是會選擇暫時放棄對第三帝國的反抗,加入第三帝國的軍隊打擊‘東方人的紅色帝國’。(史實)

在西方各國看來,德意誌一直是西方的問題青年,是西方文明國度中的一員。雖然這個青年暫時失去了理智對‘同是文明人’的自家人動手,但也是情有可原、有曆史根據的,但是在大局上,沒有什麼比抵禦‘不是西方人’的入侵更加重要。(鬼子也在亞洲倡導過這一理念,不過得到的是失敗,因為二戰國防軍士兵的軍紀和鬼子士兵的軍紀是完全不同的兩類,當然,曆史上的惡名昭彰的黨衛軍不在此類)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縱永遠是那麼的雲裏霧裏,讓人看不明白,想一言概括似乎太難……

×××××××××××××××××××××××××××××××

次日,天氣變得微冷,連續兩個多月好天氣的柏林終於迎來第一場雨。雨下的恨不規範,就像是德意誌軍隊的閃擊戰那樣,來的快去的也快,唯一不同的可能是德意誌軍隊發動的閃擊戰能對敵人造成出乎預料的打擊,而這場行雲雨隻是讓柏林人知道天氣要開始轉涼了,得準備好禦寒的衣物。

總理府位於威廉大街,西側的建築物是帝國外交部,東側是運輸部的辦公大樓,大門正前方則是約瑟夫-戈培爾的宣傳部大樓。這一地段屬於柏林的黃金地段,能座落在總理府附近的皆是一些帝國的行政辦公樓,在總理府後,是1937年正式命名為‘哈爾-馮-斯達克’大街的街段,那是一片綠化區,其中除了一些美化環境的雕塑外,並無其它建築物,裏麵種滿從德意誌本土各地,德占領區移植來的植物,一些在熱帶才能生存的植物也被收錄其中,養殖在特殊的保溫室中,它將作為世界上第一座人工養殖的氣溫棚被載入史冊。

總理府打從迎來了一位新的主人,也似乎被注入了一絲新的活力,每到天亮上班時間,總能看見忙碌的人群在總理府的各條走廊與辦公室之間穿梭,他們手持文件,腳步急促,似乎總有忙不完的事情?

像極了約好一般,十幾輛敞蓬車彙集停在總理府大門前的街道,車門同一時間被打開,走出十幾位明顯是副官的校級軍官,他們將後座右側的車門打開,然後整齊劃一的直立在車旁,在這一時間,無論是行人或者是門衛皆滿是崇敬的看著從車內走出的人。

他們是誰自然不用多猜,也隻有這些擁有崇高威望的將軍們和元帥們才能引得人們露出崇敬的表情。

布勞希奇走下車,沒有向同僚們致意,而是抬頭看著聳立在總理府門前的巨大多立克式立柱,看完‘男人拄’目光轉向懸掛在總理府大門正中央的雄壯鷹鷲,彷佛想從雄壯鷹鷲的眼神裏看盡德意誌未來,可惜,他隻看到那雙鷹目裏的凶光,似乎隨時等待著,想撕碎擋在德意誌第三帝國前進道路上的任何一個敵人。

布勞希奇臂膀上的領章底色鮮紅如血,纏繞交錯而成的金色麥穗托起兩根被朝陽照射得閃亮發光的微型元帥權杖,元帥肩章和領章不單隻是說明了他的身份,還向所有看到肩章、領章的人說,它是貢獻、它是付出、它是責任。

勒布今天出奇的沒有和布勞希奇抬杠,而是在布勞希奇看過來之前先舉起右手的元帥權杖,抵在額頭,然後微笑致意。

勒布的身材很高大,再加上身著的精美元帥製服,看上去極其威嚴和威猛,給人一種他是男子漢的視觀感覺。從舉止來看,他也似乎自我感覺良好,連說話都像極在歌唱,“******,昨晚睡得好嗎?”

******是布勞希奇的名,隻有少數幾個人有資格親昵的稱呼他的名字,勒布當然是其中一個。

布勞希奇點頭回應,疑惑問:“騎士先生,你似乎很興奮?”

騎士是勒布的外號,這個外號的由來是勒布在1916年獲得‘荻馬克斯-約瑟夫騎士勳章’。那時勒布才是一名少校,因為獲得威廉二世親手頒發得騎士勳章而被少數幾個好友私下稱為‘威廉騎士勒布’。當然,布勞希奇在此時稱呼勒布為‘騎士’純粹是在嘲笑勒布有點得意忘形。

其實,今天能身穿德意誌元帥製服站在總理府大門前,他們都有各自驕傲的理由,在過去的一百年中,德意誌隻出現七名元帥,這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威廉二世所晉升的三名元帥在內。在德意誌,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希望當上元帥,絕對不是隻取決於軍功,還需要足夠的威望和得到軍方的支持,隻要有一個人反對,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讓民眾知道了反對的理由,隻要那個理由能站得住腳,那麼這名被提名的人,他晉升元帥軍銜的日期都將無限期延後,除非這個人能夠做一件全民認同的事情。

就有如布勞希奇所想的那樣,元帥代表的不止是權力,還有它應盡的義務,顯然,作為國防軍的一員,都有保持一名軍人應有的形象也是義務之一,這也才是原國防軍陸軍總參謀長貝克因為被懷疑私生活有問題,被迫辭職的原因。貝克原本就是國防軍的‘榮譽大將’有望晉升元帥銜。

(榮譽大將是國防局係統對有貢獻軍人的一種獎勵,每名軍人在晉升元帥銜之前都會有一段時間停留在‘榮譽大將’這個虛銜。在本書內容中,作者本人因為一些原因簡化了布勞希奇等人的晉升過程,非有意,隻因那個過程將會非常漫長,而且繁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