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馮-布勞恩為首的一批科學家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在原型上對‘飛行炸彈’進行改進,並於1937年5月製造出用於試射實驗的第二枚‘飛行炸彈2號’,在8月中旬於紐頓堡郊外又進行了一次試射,這一次試射實驗得到成功,但是‘飛行炸彈2號’並沒有馬上被列入生產預案,而是又經過兩年的反複研究,最終被命名為‘V1’。
V1是世界軍事曆史上的第一枚彈道導彈,它的飛行速度達到每秒兩公裏,飛行距離180公裏,它現在被裝備在戰術轟炸機以及少數戰略轟炸機身上,由於還沒有得到太多的實戰經驗,它現在的主要作戰目的是用來攻擊水麵艦艇,而不是陸地上的目標。
真正曆史上的‘飛行炸彈’第一次出現是在1940年,於泰晤士河口海戰亮相,它首要攻擊目標的確是水麵艦艇,由於它是一款可在發射後進行手動操作的飛行炸彈,它的命中率達到百分之百,但是使用次數不多,沒有得到重視,而是被希特勒作為一種秘密技術用來作為戰略儲藏。
世界上任何一款先進的裝備,它首次出現總是被用於軍事用途,而又是什麼讓這些東西被製造出來?沒錯!絕對是雄厚的研究資本,沒有充足的資金,再有技術,想要製造出一個還在理念實踐當中的設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為此,哈爾看到科研報告會上展示的武器和設備,他的第一個感觸是喜悅,而後絕對是一種強烈的自豪,他會對自己說,努力終於有了回報,是自己讓第三帝國的經濟得到複蘇,乃至於在其它國家陷入經濟危機時,第三帝國仍然擁有足夠的資金用來做科技研究。
哈爾為什麼會有足夠的政治資本登上元首的寶座?軍官團的支持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他若是沒有足夠的政治威望可能坐穩那個位置嗎?或許,在他當上經濟部長,第三帝國的經濟又在他手中得到複蘇乃至興起時,他就知道,自己已經有問鼎元首寶座的資格了。
人民對一個能夠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的領導總是敬愛的,特別是那個人將他們從饑餓中拯救出來,並給與他們活下去的空間,那麼便不是敬愛那麼簡單了,而是一種混著感激的崇拜。
哈爾微笑著轉頭看向自己的兒子,他原本喜悅的心情被徐陽眼裏閃過的凶光衝淡了……,這時會議中心擺著的是一架新型戰略轟炸機模型。
其實……哈爾原本真的不想打仗,他隻是想振興第三帝國的經濟,但是他又必須發動戰爭。就有如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一樣‘誰都是身不由己’。哈爾明白什麼是曆史使命,因為無論是誰登上帝國元首的寶座,他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都有責任收複德意誌被它國侵占的領土,那時的國情根本不會因為什麼原因而變得和諧,不發動戰爭便意味的德意誌就此沉淪!
為什麼不發動戰爭就意味的沉淪?這個問題太深奧了,任何人來解釋都是一種不同的意思。一戰後的德意誌民族,她的民族自尊心遭受到了毀滅的打擊,任何一個人都是活得渾渾噩噩,他們沒有生活的目標,錯了……,是種種原因使得當時的德國人根本沒有生存下去的空間,其實一戰既已經埋下了二戰的禍種……
1919年,6月28日,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在巴黎簽訂。當時,身為聯軍總司令的福熙元帥聽到這個消息後,曾經感慨的對自己的妻子說,這不是真正的和平,這隻是二十年的休戰……
不論是承認或者反對,《凡爾賽條約》可能要算是近代曆史上最惡劣的條約,它並不能真正的、長久的限製德國再次崛起,尤其是更壞的破壞了歐洲權力平衡的悠久曆史傳統,它在歐洲造成了一個國家的權力真空,因而使後來的德國權力機構無法長期的維持社會安定,記得在當時,初次接觸到民主的德國一夜之間出現了數百個大小黨派,政治黨爭使得德國社會變得動蕩不安。
其次,日耳曼人的教育中本來就有服從權威的傳統,再已沒有王室作為效忠對象時,年高望重的興登堡暫時被用來填補這種心裏真空。但是,那隻是一種替代品,根本不能滿足日爾曼民族的精神需要,所以,在魏瑪共和國時代,德國人在精神上始終充滿無力感,變得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某些政黨的崛起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