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科技受益者(一)(1 / 2)

斯恩-馮-丹素,第一批從幼苗軍校畢業的學員,同時也是被徐陽譽為夥伴的可信賴者,這人對地理坐標非常的敏感,能從微小的細節方麵來確定新興起的‘彈道理論’。(詳情請參考第一卷內容)

所謂的彈道理論,一種是槍炮係統的發射方式,它利用高溫的火yao燃氣在槍炮膛內膨脹作功,推動彈丸以一定的速度射出膛口,在槍炮的射擊過程中,彈丸的運動要經曆膛內階段、射出膛口後繼續受火yao燃氣作用的階段和在空氣阻力、地球引力與慣性力作用下的飛行階段。因而槍炮彈道學也相應地劃分為:研究膛內火yao燃燒、物質流動、彈丸運動和能量轉換等有關現象及其規律的內彈道學。研究彈丸穿越膛口流場時受力和運動規律,以及伴隨膛內火yao燃氣排空過程發生的各種現象的中間彈道學。研究彈丸在空中飛行運動的現象及其規律的外彈道學。

這個新興的理論也直接把德意誌的火箭學說帶動起來。在1937年7月,德意誌第三帝國的第一個肩式火箭筒被製造出來,為了製造出可以利用尾部氣壓推射的炮彈,德意誌最高研究院發動了一次革命,命名為‘火箭彈道學’。火箭彈道學則根據火箭發動機內部所發生的現象和整個彈體在空中飛行的現象,分為火箭內彈道學(或稱火箭發動機原理)和火箭外彈道學。

德意誌第三帝國紮實的軍工業在這裏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隻要想出什麼,德意誌有那個技術進行各式的試驗。德意誌軍工同盟委員會的存在,直接成了各個學者、專家的主要交流渠道,1936年****中被解救和挽留下來的愛因斯坦等人,一直在德意誌最要研究所做相關的研究:

從學科性質來劃分,槍炮內彈道學和火箭內彈道學基本上同屬一個學科,統稱為內彈道學;槍炮外彈道學和火箭外彈道學則又同屬另一個學科,統稱為外彈道學。在彈道學的發展過程中,對彈丸在目標區域的運動規律、目標的作用機理及威力效應的研究已形成了專門的學術領域,稱為終點彈道學。它同內彈道學、中間彈道學及外彈道學一起組成了彈道學的完整體係。

彈道學是武器設計和使用的理論基礎。研究彈道學的目的即在於應用全彈道的觀點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指導武器的設計、使用和改進,使武器在最優化條件下達到預期的射程、射擊精度和戰術效果,並保證重複射擊性能的一致性。這種指導作用,說明了彈道學在研究發射武器的各有關學科中zhan有重要的地位。

有了成熟的彈道學,德意誌的火炮射擊精準達到了恐怖的概率,受到影響最重的則是坦克為首的移動自行炮:‘自行突擊炮’‘自行榴彈炮’‘自行加農炮’……等相關的炮學技術。

在1935年德意誌軍工重建時期,一個恐怖的計劃被重新提了出來,那便是‘列車炮’計劃。列車炮最早的使用記錄可以追溯到1862年,同盟國使用過。之後的50年裏幾乎沒有什麼大發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發出了一係列駭人聽聞的列車炮,如‘大貝爾莎’。‘大貝爾莎’是一種21厘米口徑遠程火炮,移動力有限,一般被配置在鐵路交插口上的堡壘或特別軍事基地內。平時停在隧道內,隻在需要開火的時候駛出來。後期型的火炮身管長36米,射程超過120KM。大貝爾莎在戰爭中一直處於極度保密中,隱藏保密工作做得很好,盡管法國對於“不知道從哪裏來的炮火”進行過調查,派出飛機進行搜索,但從沒有發現過什麼,一直到戰後都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在希特勒當政期間,所信任的就是大炮主義,他個人堅信真理既在大炮的射程之內,為此把一戰時曾經大力發展過的‘列車炮’計劃再次實施起來,在‘大貝爾莎’列車炮的基礎下,借鑒海軍大口徑炮的經驗研究移動力更強,能更有效使用的列車炮。

新型號陸續開發出了24厘米口徑射程20KM的‘西奧多-布魯諾K’,28厘米口徑的K5E,由海軍戰艦主炮開發成的38厘米口徑射程55.7KM的‘席格佛雷德K’,80厘米口徑射程47KM的‘多拉’。28厘米口徑計劃最早被提出是一種利用現有的炮管和載具的方案,與21厘米口徑的K12一起作為列車炮部隊的主力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