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帝國彎刀(一)(2 / 2)

德意誌海軍創造了輝煌的戰績,他們僅損失14艘潛艇,約9500總噸位。但這也為後來的爭吵埋下種子。

在海狼們獲得驕人的戰績之後,德意誌出現了兩個聲音。

看重潛艇的將軍紛紛建議海軍部放棄製造大艦的計劃,改為全麵研究、製造潛艇,其理由是潛艇建造便宜、生產速度快,且有輝煌的戰績擺在眼前。這一種說法也普遍被人所接受,主要是德意誌的資源實在緊缺,在戰前隻儲存了足夠五年作戰用的戰爭物資,被陸軍和空軍搶去一大半資源之後,海軍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用在製造大艦上。

當然也有人不讚同這種看法,有人指責單單發展潛艇隻會將德意誌海軍帶入無底深淵,這些人強硬的認為潛艇隻是海戰的輔助工具,真正稱霸海疆還是需要大艦和足夠的航母。

兩種看法其實都是正確與不正確的。最後,這些海軍將軍將決定權交予政府,最後政府給的答案是加大海軍的軍備預算,重新劃出潛艇研究和製造的費用,以前規劃的製艦計劃不變。大艦必需要開發和生產,潛艇也不能落下,得到波蘭資源後的德意誌有能力劃出多一點錢來武裝海軍。

政府的這一決定讓人覺得茫然。很顯然這是一種重複資源浪費的決定,如果這些海軍將軍知道這個決定是那個小斯達克的決定,絕對會跳腳大罵‘那個小家夥又在胡亂出主意!’。不過,相對於目前的情況來說,同時發展兩條方向的確對德意誌海軍的未來有利。有了海外資金的支持和波蘭占領地資源的補充,隻是加設潛艇研製方麵的資金不會讓德意誌感到吃力。

徐陽去參加航母下水儀式隻是一個象征性的舉動,在參觀過後,他並沒有停留,而是直接搭乘專機回到柏林。他急急回到柏林是為了參加統帥部的下一步作戰計劃,在他乘坐專機回柏林的期間,德意誌外交部向丹麥發去了警告,讓這個弱小的國家看清局勢,不要玩火*。

徐陽下機時,丹麥還沒有給出回複,來到統帥部,這些將軍們正探討到該如何加強北線。將軍們見徐陽進來,全部安靜下來,他們非常滿意這個小家夥在波蘭的表現,那個記錄國防軍進入華沙的黑白電影,直到此刻還是日耳曼人最喜歡看的電影之一。

哈爾從來都不參與統帥部的作戰計劃,原因是他對軍事實在是一竅不通,與其做出錯誤的決定,還不如在有效的監視下讓這群將軍自由發揮。為此,將軍們對帝國的元首十分有好感,一個好的帝國元首就是應該認清楚自己的工作崗位,比如這位帝國元首對經濟發展很有一套,那麼元首專心發展經濟而不幹涉軍事行動,這是對將軍們的信任以及認可。日耳曼人講求的是什麼?是一旦對一個人認可之後,就必需以生命保證自己的忠誠。

將軍們是一群醒目的人,他們知道目前這位帝國元首為什麼不接受他們發誓效忠,答案就在剛剛走進帝國最高統帥部的人身上。這個人盡管目前還十分的年輕,但他已經具有一個普魯士將軍應有的氣質,如果他再能表現出一些成熟的舉動,那麼統帥部不會介意為他製造更多往上爬的機會。

布勞希奇和藹的微笑點頭,示意徐陽站在旁邊注意聽。這時統帥部的作戰規劃才又繼續開始,這次將軍們將整個作戰的計劃講的非常詳細、不肯漏過一個小細節,每位將軍講完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總會向徐陽看去,看到徐陽表示‘我明白’的回應時,會笑得十分開心。

統帥部認為:奪取斯堪的納維亞前進基地,可使德國加強北翼,確保由瑞典運輸鐵礦石的安全,並從東方對英國造成戰略包圍的威脅。斯堪的納維亞前進基地對德軍統帥部之所以意義重大,是因為德國要預防發生更大的戰爭,也是為了取得未來戰爭的主動權。斯堪的納維亞最適於封鎖蘇聯北極圈地區的海上通路,最便於使用陸軍入侵蘇聯北部地區,以及控製波羅的海出口。統帥部占領波蘭後,正在策劃製定代號為‘威悉河演習’的奪取挪威和丹麥的計劃。

整個戰役,計劃使用大量的登陸兵和傘兵,突然在丹麥和挪威同時實施登陸和空降,第一次使用陸、海、空三軍對敵國進行攻擊。

這個計劃預計在1940年4月9日被執行,目前統帥部需要徐陽對傘兵部隊的戰鬥力提出一個詳細的報告。傘兵部隊在國防軍並沒有被極大的開發,相反的,在不是正規軍的武裝黨衛軍,徐陽組建了一個番號為‘帝國彎刀’的傘兵師。現在,統帥部需要用到傘兵部隊了……

‘帝國彎刀’傘兵師,將會因為是第一支參加戰爭的武裝黨衛軍部隊,而被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