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奇諾防線: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係。以法國陸軍部長A.-L.-R.馬奇諾的姓氏命名。
法國對邊境工程設防問題的研究始於1919年。1925年製定了在邊境構築獨立築壘地域配係的計劃,1927年決定先在其東北邊境構築梅斯、勞特爾和貝爾福3個獨立的築壘地域,並於1928年開始施工。由於德國重振武裝,法國朝野強烈要求加強法德邊境設防。1929年12月馬奇諾任陸軍部長,經他努力,法國國會於1930年通過了沿東北部邊境修建綿亙防線的巨額撥款。於是,防線即全麵展開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個工程耗資達60億法郎,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鑒於德國1934年分別吞並了薩爾區和占領了萊茵蘭,法國副總理兼國防部長E.達拉第遂於1937年決定從馬奇諾防線北端,沿整個法國、比利時邊境直至北海邊,構築達拉第防線,並對馬奇諾防線進行加強,工程一直到目前還在繼續進行。
可以說,馬奇諾防線絕對是一個恐怖的防禦工事,使得英法聯軍肆無忌憚的繼續進行所謂的‘奇怪的戰爭’。在德意誌入侵波蘭的這段期間,英法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做,她們從後方運來大量的軍事物資,其中包括糧食、軍服、彈藥、各型大炮、各型坦克、裝甲車……
英法為駐守防線的士兵準備了夏季和冬季兩個季節的軍服,其意思明顯不過,她們是想依據馬奇諾防線和德國進行一場時間漫長的戰爭。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與法國、英國本來就有良好的外交關係,在1939年9月12日波蘭淪陷之後,她們快速進行磋商並達成外交協議,五個國家組成一個架構龐大的遠征軍集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士兵開始向馬奇諾防線附近集結,並隨時等待命令展開軍事行動。
然而可笑的是,英、法長期推行綏靖政策,備戰不力,雖然在軍隊數量上與德意誌第三帝國差不多持平,但是戰鬥力卻是那麼的令人無法信賴
多國盟軍也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她們製定的代號為‘D’的作戰計劃,該計劃重點是防禦德軍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把比利時作為雙方廝殺的主戰場。根據‘D計劃’,聯軍把主力部署在法比邊界北端和法國北部各省,如果德軍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則五國聯軍協同作戰擋住德軍進攻。其他部隊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馬奇諾防線上,如德軍向馬奇諾防線實施正麵進攻,則依托堅固的工事進行抵禦。而在中段則自持有阿登山區天險和馬斯河,隻留了戰鬥力較弱的部隊駐守。
德意誌國防軍的宗旨一直在強調比敵人犯更少的錯誤就是勝利的保證,嚴謹的作戰思想足以保證在有足夠後勤以及兵源的支持下,絕對會讓德意誌雄獅戰無不勝。
帝國心髒柏林在製定進攻法蘭西計劃的同時,統帥部的高層被一個問題給難住了。這個問題在於要不要給予第15集團軍‘斯達克’這個番號。他們已經對這個問題商討了很多次,每次的結果都不盡相同:小斯達克還沒有達到可以用自己名字命名集團軍番號的程度,他需要建立更多的功勳。
最後,統帥部發去電報,允許第三裝甲師擁有‘斯達克師’的番號,第15集團軍的番號暫時擱置,並命令徐陽的部隊進入華沙,強調了一點,那就是給予波蘭人足夠的震撼,讓波蘭人害怕德意誌的武力,用武力迫使波蘭人屈服在日爾曼帝國的意誌之下;發抖、恐懼,讓波蘭人不敢反抗德意誌的統治!
徐陽收到統帥部的電報時,非常開心的笑了,他的同僚們根本不明白為什麼被統帥部拒絕之後,徐陽為什麼還能笑出來。
“聽說過金字塔嗎?它的根基非常穩固,號稱永遠不倒。”
徐陽那些年輕的支持者們有點懂了,統帥部命令第15集團軍進入華沙是在為自己的領袖創造足夠穩固的根基。
第一個進入萊茵的軍官、第一個以征服者姿態進入敵國首都的將軍……
以後還會有多少個第一?
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徐陽不笑了,他嚴肅命令:“我們是首批進入華沙的集團軍,擦亮你們的靴子,備好你們的武器。讓波蘭人在我們的軍步的踏動下身體發抖、神情畏懼、讓他們看見我們就害怕得大聲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