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青少年全部來自一個團體,這個團體的名稱正名叫德意誌青年團,不過他們自稱是斯達克青年團。在德意誌的各個地區都有青年團的訓練基地,不過他們又自稱軍校。軍校擇優從各地選拔青少年入學,在軍校裏麵學習戰鬥技能以及相關的軍事知識、民生常識,他們從軍校畢業後會被安排進軍隊、地區市府、甚至是占領地進行工作。
目前德意誌的失業率是0.6%,這絕對是德意誌第三帝國的驕傲。但是為什麼失業率會如此之少?答案在於國家為國民選擇合適的工作!
目前德意誌國控工廠達到七十多萬家,適合幹重活的男人被安排進入合適的工廠工作,盡管工資是如此的少,但也至少有個工作崗位。婦女們被安排進德意誌的輕工業工廠負責生產一些雜碎的零件,例如軍服加工廠。
從備戰日起,德意誌的參軍熱情提高,以每年16%的速度在增漲。比如說,如果以前每一年需要100件軍裝,從備戰日起;每年需要額外增加16件軍裝。
婦女們的天份被挖掘出來,女性設計的迷彩軍服深受士兵們的喜愛,那種樣式威武、且能散熱(或保暖)的軍服可以適應歐洲大陸的絕大多數地區作戰需要。
在1932年,德意誌總共有10萬的國防軍。到1939年,德意誌總有30萬的國防軍,另外還有編外的360萬武裝黨衛軍。算一算,這需要多少件軍服?每年又需要更換多少件的軍服?
數十位高級將領跟隨在帝國元首的身後走上勃蘭登堡門前設立的高台,他們一致高傲的將頭昂起,走路時將身軀用力挺直。
安裝在柏林市區各處的擴音器猛然響起“全軍準備!”的命令,所有軍人精神一震,全部換成持槍正步走的姿勢。
被搭建得相當完善的觀禮席可以容納超過20萬的民眾,中央廣場的非檢閱區又能容納2萬名民眾,包括聚集在德意誌各地廣播前設備前的民眾,還有國外那些關注德意誌情勢的外國人,根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至少有2.8億人在凝聽德意誌第三帝國元首的講話。
早在帝國元首和高級將領們登上勃蘭登堡門前設立的高台時,所有的攝像師已經準備完畢,他們將從三個方位記錄這場屬於德意誌第三帝國的盛事,然後製作成黑白電影在所有可以傳播的地區進行宣傳。
國防軍的隊列出現在視野,幾十萬民眾霍地一起站立,聲勢浩大!
國防軍踏著鵝步,就像一群驕傲的國王企鵝昂首邁步進入主閱兵道。走在前列的是一個數量為250人的持旗方陣,3個身材特別高大強壯的士兵手持巨大的三色戰旗穩重且有力的踏著地麵緩步前進。
首先映入所有人視野的是一麵黑白兩色、中間繪畫一直威猛戰鷹的巨大的普魯士戰旗。這讓人們想起普魯士時期德意誌的軍力強盛,那個曾經讓全體德意誌人懷念的時代,德意誌強盛繁榮的時代!
第二個旗手持著的是整麵繪畫巨大黑色鐵十字、中間黑色圓圈裏一隻展翅的戰鷹、左上角有一麵黑白紅三色中間有著一個十字勳章的圖案,這是一麵德意誌第二帝國時期的戰旗。這是一個傷感的時代,強盛的德意誌就是在這個時期戰敗;淪為三流國家。從這個時代起;就已經注定衰弱了的德意誌要被歐洲各國壓榨、剝削。也就是從這個時代之後,德意誌開始失去信心,過著茫然不知所措的生活。人民失去了精神領袖。
第三個棋手持著一麵與第二帝國時期隻有小區別的戰旗,這麵戰旗除了左上角的繪畫更換成黑紅黃三色,並無其它區別。這是一麵魏瑪共和國戰旗,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一個讓所有德意誌人民深感恥辱的年代,在這個年代生存的德意誌人民,內;他們生活困苦、沒有工作,一個政黨內鬥橫行的環境,每天都在為了明天能活下去尋找生路。外;各國剝削,生活在德意誌與他國邊界的德意誌人民連生命財產都無法保證,曾經的薩爾、曾經的萊茵、曾經的蘇台德,這是德意誌永遠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