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百夷王族(3 / 3)

即墨明昔跪拜在地,泣道:“明昔十二歲時,族人世居之所,遭普濟海匪洗掠,目睹鄰裏遭屠一空,心中血仇不敢或忘,隻是親人被公良友琴拘為人質,不得不為他驅使。若是身死,也得到解脫,無需受內心煎熬。青鳳將軍行仁義,活明昔性命,明昔方甘願追隨青鳳將軍,實實的別無他求啊。”

徐汝愚長歎一聲,仰天說道:“仁義。”俄爾,對即墨明昔說道:“我亦不知仁義為何物,我有所行隻是心中不忍。你既然姓即墨,身上所負擔的責任定然重大,我也不願束縛你。你們三人去天下看看這淒涼的世事,去看看仁義到底是何物吧。其它二百人我會妥善安置。”

徐汝愚指著梁寶說道:“他也是夷人,他會替你統領二百餘人留在雍揚,直至你們回來。”

即墨明昔露出不可思議的神情,隨即雙手合相十指屈繞,做出一個奇怪的手印。

梁寶看了,臉上的神情消失得一幹二淨,血色也驟然淡薄了,呆呆望著即墨明昔做出的手結,擰頭看向徐汝愚,似有什麼東西梗在喉嚨口,不讓他說話,幹咳了幾聲還是沒法說出來。

徐汝愚說道:“你不用告訴我,這是你們夷人自己的事。淩天,我們走吧。”

即墨明昔喚道:“青鳳將軍……”

徐汝愚拉著江淩天頭也不回的走掉,隻留下徐徐餘音:“我不欲知道你們夷族內部的事。你們不要妄想現在就回武陵山,那會給你們的族人帶來災難的。”

江淩輕呷一口酒,問道:“即墨明昔打出的那個手印是否代表他的身份珍貴?”

徐汝愚回過神來,悠悠說道:“應該是代表王吧,即墨是夷人王族的姓氏,十年前,夷人在越郡清江府起兵與祝家相抗,卻為公良友琴所乘,三方亂戰,夷人王室失蹤,夷人被迫退入武陵山中。當年父親為此事還親自去過清江,卻沒有查出原因來。”

江淩天說道:“你是說公良友琴以夷王為人質,迫使即墨明昔等人甘為死士。”

徐汝愚搖搖頭,道:“公良友琴應當不知道。否則可以要脅夷人為他爭奪清江府了。”長歎一聲,說道:“唉,雖然不知道彪鋒營中有多少夷人王族的子弟,但可知其損失定然慘重無比。父親在世時,常說漢夷數百年血仇,實在欠夷人太多。夷族是個堅毅果敢的民族,從不向敵人屈服。六百年前,夷人最盛時有三百萬丁,居在雲嶺樂安府。舊朝昭武年間,強製削除九族王姓,歸流漢統,夷人率先抗爭,卻遭到血惺鎮壓。但是此事史冊無所載,父親推斷夷人此那次鎮壓之後,被迫遷徙至雲嶺,人口亦下降至一百萬。但是,史冊所載舊朝對百夷的用兵一直未曾絕過,正說明夷人抗爭也一直沒有停止過。”

徐汝愚看看窗外,一群赤膊的兒童在嬉戲打鬧過去。轉過頭來,接著說道:“後來,新朝初創,三苗歸附裴越雪,得裴家相助,與夷人爭居雲嶺,夷人又被迫向北遷徙至武陵山、清江一帶。越郡祝家對移居清江府的夷人征收雙倍的田稅與丁稅,夷王數次起兵與祝家相爭,直至今日,夷人不足三十萬丁,被迫退居武陵山中。祝家在武陵山北麓修建長牆二百餘裏,將夷人封鎖在山中,對其實行禁商令,售鹽於夷人者,斬立決。十年前,夷人與祝家相爭是最後一次了。”

江淩天心情沉重起來,緩緩說道:“你不讓即墨明昔返回武陵山,是否擔心夷人再次起義?”

“是啊,梁寶也想回去,也被我壓下來了。以夷人不屈不繞的民族性格,即墨明昔回去起義幾是定然的,然而夷人起義,必成眾矢之的,夷人此時人丁、戰力,怎麼能再經得起消耗?”

“那二百人戰囚約有六成是夷人,我先養著他們。”

“是啊,養著憋著不用。也算是對夷族的一點彌補吧。”

梁寶與即墨明昔等人返回挑明月樓時,天已向晚。

徐汝愚將兩封書簡交於梁寶說道:“這封是我親手簽發遣俘令,一封是淩天簽發的換防令,你夜間與明昔等人一道將二百名族人移至西城軍中吧。”

即墨明昔未曾立即離去,注視著徐汝愚,眸光中充滿熱切而狂亂的情緒,說道:“青鳳將軍為何不製霸天下?”

徐汝愚淡淡一笑,轉頭看向別處,輕聲說道:“一將功成萬骨枯。”

即墨時昔心有不甘:“現在四野的枯骨就少了嗎?”

徐汝愚心神一凜,歎了一口氣終沒說什麼。良久,感覺江淩天還站在身後,低聲說道:“又能改變什麼?”說罷,淚水湧滿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