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二 秦始皇兵馬俑(2 / 3)

《釋名?釋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將製器,始用斧伐木,已乃製之也。”

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摟、截等,舞動起來顯得粗獷、豪壯,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雄姿。以金人近5米的塊頭,渾身金光閃閃的鋼鐵般的肌膚,死硬的表情,冷酷的模樣,配合一個其身高的巨斧,往那一站,作個“張飛怒吼”狀……膽子小一點的,這仗也就不用打了。

錘在古代的形狀,名稱細分的話有很多種,例如椎,撾、骨朵。在著名的“竊符救趙”故事中,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竊得虎符,矯詔命將軍晉鄙發兵援趙,晉鄙尚有所疑,即遭勇士朱亥取出暗藏的四十斤重的鐵錐擊殺。過了四十七年,秦始皇巡遊至博浪沙時,張良使大力士懷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錐埋伏路旁,企圖行刺,而誤中副車。

不過還在老秦在這方麵還是比較開明的,沒有因為有人那大鐵錐刺殺他,就取締這種武器,嗬嗬。

持雙錘的那個金人個頭要矮一些,但是看起來能更壯實一些,兩個金人這麼一夾,帶刀衛士就不見了,也難怪,帶刀衛士就是舉起刀,也就夠他們的身高而已,不過實力很身高和體重是沒關係的,強如90多級的它們兩個打一個,帶刀衛士應付起來好像還是那麼輕鬆,不過一時之間想幹掉這兩個超級金人也成問題。

雙錘一起朝著帶刀衛士的頭頂就是一個力壓泰山,同時一旁的巨斧金人也是一個攔腰一斧斬,帶刀衛士竟然用刀鋒架住了雙錘,用倒鞘擋住了斧頭的鋒刃!雖然被抵不住壓力後退了三步,不過神態還是那麼從容,生命值沒有什麼損失,

看的我倒吸一口冷氣,這是什麼變態帶刀衛士,叉叉的,我就沒見過這麼厲害的!

我用探測術一看,“皇家帶刀金領侍衛”,好長的名頭,汗,小日本真舍得MONEY,係統這次不狠狠的敲他們一筆我就不姓王!

擋住了攻擊,帶刀衛士劃出一個半月刀芒逼退兩個金人,叉叉的,連玩家特有的刀氣都會用,真反了它了,好在使雙錘的完全放棄防禦的猛攻,加上使斧子的充分發揮了斧子劈、砍、剁、抹、砸、摟、截,……這麼一個壯漢玩花哨的招式也真難為了它,不過就是這樣子兩個金人身上的傷痕仍是不斷增加。

拿鉞兵,鈀、鏟兵的另外兩個金人對上了右邊的金人,這個兩個金人的實力明顯的比拿錘的和拿斧的要強一些,兩個家夥和帶刀衛士鬥了個旗鼓相當。

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不過由於過於笨重逐漸就被刀劍淘汰了,不過有足夠的力氣運用的話,卻是極端可怕的兵器。

明顯的鉞的力量要比斧子的力量大的多,每一鉞下去,帶刀衛士就要頓一頓,看樣子應付起來也頗為費力。

鈀、鏟(朳、镋鈀、鐺、、月牙鏟、馬叉)奇兵異器的一種,耙頭的出現比較晚,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也說:“此器柄長八尺,於馬上最便,可戳可格,利器也。此自殺倭始。”看樣子這東西殺倭寇還是有曆史的,難怪這麼好用。

實戰中,每兩名镋鈀手,配備三十支火箭,敵人遠離時,鈀叉兩股可以充當發射架;敵人迫近時,可刺擊對方;當與敵人兵刃相鬥時,可以製住對手器械。真可稱作戰爭中最有利的兵器。

我們這位金人雖然沒有配備火箭,但是就光是左手鈀、右手鏟就把帶刀衛士搞的狼狽不堪,要不是帶刀衛士有瞬間移動早就被他們作掉了。(我們的豬八戒兄用的九齒釘耙也是其中的一種,這種兵器打造方麵比較隨意一點,關鍵是看使用人的意願)

隻要用鈀的金人一鎖住帶刀衛士的武器,另一手的鏟子就跟著下來了,這個金人是已經出戰的金人中實力最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