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林斌已經攻下了半個河朔,而且還在繼續進逼,說不準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攻下整個河朔,他們之所以被聚集在一起,是要想出一個策略,讓林斌把攻下的土地交出來,更要讓林斌獻出俘獲的戰馬。
“護漢侯率領本部十萬大軍進逼高闕,諸卿有何話說?”
汲暗不想壞當今天子的興致,但他不得不說出心中的顧慮。
“陛下,護漢侯在塞外接連獲勝固然可喜,但此非善事爾,乃禍事。”
劉徹劍眉一挑,“噢……!?”
汲暗極為平淡,一幅以事論事的架勢:“林斌此人乃智勇雙全之將也,素來睿智,怎會不知下詔命其攻伐河朔乃‘借刀殺人’之計?林斌既知此乃借刀殺人,為何率領本部攻伐?他必是熟知匈奴虛實,非遵從詔命。臣是看見林斌攻伐了河朔,也看見林斌沒有請示便自行招募異族為兵。臣聽聞,林斌手握‘十部五軍’之權,自稱‘漢十部’‘漢五軍’,夷狄都以加入‘漢族’為榮,陛下可知林斌設立此‘十部五軍’有何用意?”
劉徹先是一愣,隨後非常厭惡地看著汲暗,他本來就不喜歡汲暗,覺得這老頭總是不會看場麵愛壞事,每一次都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現在討論的是怎麼安撫林斌,讓這頭桀驁不馴的猛虎交出握在手裏的東西,這老頭說那些話分明就是想追究一些現在不應該追究的事情,不明白的人還以為是要再一次出策進行逼反。
王臧看到劉徹露出怒容小眼睛一眯,他是堅定的儒家信徒,一直就很不爽有‘黃老宗師’之稱的汲暗,認為要打倒黃老學派這個汲暗就是第一個要先對付的人。現在王臧瞧見劉徹就欲發怒,哪能不跳出來煽風點火?
汲暗心裏何嚐不是在歎氣,他知道說這些話不但得罪了皇帝,更加會讓某些人有攻擊自己的機會,但是作為一名漢國的大臣,有些話明知道說出去要得罪很多人也必需說。這是他認為作為臣子必需有的操守。
王臧還沒跳出來發揮口才,趙綰先跳了出去……
“聖君,汲暗之見,臣不敢苟同!”
趙綰擺出一幅嚴肅表情,心裏不斷構思詞彙,他善於揣摩人的心思,自然知道劉徹也在亟待林斌發展壯大,但是按照目前的態勢,亟待歸亟待,說什麼也得先把林斌穩住了,隻要穩住了以後有的是時間來設計剪除威脅。
“臣以為,護漢侯設立此‘十部五軍’並無不妥,我朝律法有明,護漢侯品爵可開幕府、招募部曲,陛下又有言在先,護漢侯可便宜行事,為攻伐河朔起見,護漢侯收攏歸降****的異族攻伐匈奴足顯之智,此舉乃‘以夷製夷’,有何不妥?”
田蚡收了好處自然要跳出來,他見趙綰說了半天,說些亂七八糟的例子分明就是想攪亂議題,也說:“是啊是啊,護漢侯還是忠君愛國的嘛,讓胡人去攻打胡人,咱們漢國人能從中得利,有好處嘛。”
有人吱笑出聲,大夥瞧去,卻是竇嬰在那邊偷笑,也不知道笑什麼。
田蚡和竇嬰一直不對頭,看見竇嬰笑當即沉下臉來:“魏其侯可是嗓子不舒服呀?”
竇嬰不想正麵與田蚡為敵,但卻也不願意當著這麼多人的麵落下威風,“竇某是笑啊,有些人沒把事情的關鍵說出來,總是胡攪蠻纏,隻會撿些好聽的說。”
田蚡聽著也笑了,他怎麼能聽不出竇嬰是在退讓,一想起近階段兩人有共同的利益,他也不想和竇嬰吵。
趙綰和王臧多次邀請就門儒學的田蚡和竇嬰站在他們那邊幫忙造勢,但很明顯,趙綰和王臧一夥一看就不是能成事的人,要不是有林斌在外麵吸引竇氏門閥集團的注意力,以趙綰和王臧的辦事能力早該被設計落個橫屍的下場。
劉徹蠻橫地轉移了話題,將話題引到南方諸國騷擾漢國南疆的事件上來。
“臣以為,南方諸國不足為慮。”
眾人訝異地將視線轉到汲暗身上,差不多都在想,“這老頭兒剛剛得罪了那麼多人,現在還敢跳出來說話?”
汲暗不理會他人怪異的目光,他恭敬向劉徹行禮,“南方諸國皆為先秦遺民所建小國,此乃未昭之事。諸多小國興兵擾漢邊境,起因乃朝中有人排斥為漢國立下血汗功勞的護漢侯林斌。臣以為,陛下可命護漢侯昭示天下譴責南方諸國。護漢侯一出聲,南部諸國必然引兵而退。”
田蚡皺眉而起:“噢……,按照大夫的話來說,護漢侯一句話,南部諸國都要退?”
汲暗繃著臉,“武安侯,老臣隻是以事論事。”
田蚡呐呐的笑了。
劉徹雖然討厭汲暗,但卻非常欣賞汲暗。這並不自相矛盾,作為一國之君也是有感情的人,有權利去喜歡或是討厭人,但身為一國之君,劉徹可以討厭臣下,但卻不能否認臣下的能力和操守。他知道汲暗說的對,如果汲暗不是說的那麼直白,他或許就允了這個提議,但是說的那麼直白,真要讓林斌按照中央的意思做,這等於是向天下說“中央政權的威望還不如一個剛剛升任起來的侯爺”,這樣的話,天子和中央政權的顏麵就丟盡了。
劉徹用求救的眼神看向竇嬰,老皇帝臨終前就有交代,說竇嬰是一名好臣子,遇到難以抉擇的事情可以問竇嬰。
現在的漢國太匱乏人才,這是劉徹心憂的第一件事情。那些開國的功勳,他們的後代已經在奢華中潰爛,變成一群依仗先輩榮光活著的蛀蟲,逼得劉徹不顧朝野上下的反對聲中下詔招賢,這還不是因為那些門閥世家都是一幫子沒用的廢物。
竇嬰現在是漢國的丞相,可謂是百官之首,為人也正直,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竇嬰辦事隻看理不看人,他不管是皇家人、竇家人、還是哪個門閥世家的,有錯就重懲,根本不給任何人麵子。
選丞相,要選一個有才華的人,但是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就沒有一套培養人才,選拔人才的製度。
漢高祖55歲當皇帝,62歲去世,八年中他忙於兩件事,一個是不停地平叛,再一個是他家庭內部矛盾一大堆。大老婆呂後和那個戚夫人之間皇子爭的事,哪裏顧得上培養人才,選拔人才?惠帝繼位,當年就搞了個人彘事件,之後,他就成了半瘋半傻的人,基本上不理朝政,他也不可能去培養人才。
呂後時,忙的事更多了,怎麼殺劉姓的諸侯王,怎麼封呂姓的王,光這些事就忙不過來。再說呂後是一個沒有很高文化修養的人,你叫呂後去培養人才,選拔人才,簡直是開玩笑。
文帝頂多能做些減輕賦稅,減輕一些刑罰的事情,人才培養談不上。
景皇帝呢?這位忠孝的皇帝半輩子都被自己老母竇氏壓製著,凡大事沒有竇老太太同意就不能做,壓抑數年終於能做點事情了,但是也隻能按照文帝時期的政策做些減輕賦稅,減輕一些刑罰的事情。看景皇帝留給當今天子劉徹的人,那些臣子的年齡基本超過半百就該知道,到了這一代漢國的貴族已經徹底‘淪陷’了。到後來景皇帝得到了竇氏的認可,還是在梁王劉武的幫助下才能做點事情,可又趕上七國之亂,弄得時局亂糟糟,最後想做的基本上沒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