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猛士》 :竭盡所能(八千字,不是少更)(2 / 3)

目前羅馬的領土隻限於羅馬半島、地中海諸島、西歐西班牙局部。羅馬是一直發展到公元前一百年的時候,才正式吞並了伊庇魯斯、馬其頓、馬西莉亞、鳥提卡、紫馬、迦太基、西班牙、馬格內西亞,成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大國。

而到了那時,也就是公元前一百年,漢國不但已經驅逐了匈奴,還幹掉了南越等國、西域、東胡、三韓、交恥,吞並了包括現在的外蒙古、西伯利亞、中亞五國、俄羅斯遠東、薩哈林島等,成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帝國,毫不誇張的說,經過近五十年的征戰,華夏人所掌控的是任何人都無法想象出來的土地,按照曆史記載,漢國的領土是當時已知文明國度總合的一半以上!

林斌這人沒有當皇帝的野心,他就是有那麼一個小念頭,帶領軍隊一直不斷的征服,打到歐洲去,證實一下是東方的軍隊戰力強大還是歐洲的軍隊戰力強大!給後世的一款叫《漢朝與羅馬》的遊戲提供素材,還可以省得那麼多吃幹飯的曆史學家一直在爭論到底是漢國強還是羅馬厲害。

還是那句話,有夢想才有奮鬥的動力,雖然很傻很天真,但誰又敢肯定沒有辦法做到?古時候人們不是渴望上天而不能麼,到了現代不是連月球都登陸了?

********************************************************************************

林斌自嘲的笑笑,都不知道能不能渡過目前的危機呢,想那麼多幹什麼,他又開始絞盡腦汁的思考應該來怎麼應付漢國的中央政權,決定還是做兩手準備:

一方麵趕快整頓隨戰仆從,用最快的時間安頓好隨戰仆從的家屬,按照林斌的想法,既然認同是新興部族,那就分拆成十個小部落,部落首領在部曲和原部落的裏進行挑選,整出一個奴隸製和封建製共存的製度出來,部落不掌握軍權隻管生產,具體應該怎麼來弄,就邊做邊觀察製度的可行性,隨時再做出調整,從實踐中剔除不合適的東西來進行完善。

另外一方麵,為了把軍和政分立開來,建立一套不屬於這個時代的募兵製度,成立五支以林斌為最高統帥的軍隊,兵源從十個部落挑選善戰之士進行補充,軍隊和部落沒有直接的掛鉤,每個部落都有青壯在不同的建製裏服役,這樣可以避免部落攜轄軍隊造反的事情發生,還能均分利益,利益是依靠士兵個人所建立的軍功來獲得,而不是部落直接獲得利益,獎賞也由軍隊的最高統帥來執行,同時也應該建立一套適合的獎罰方案。

十個部落成為一個大部族,所有部眾皆是部族的財產,生活在部落裏的老弱婦女為部族進行放牧提供戰馬和牲畜,部族的軍隊則是不停的作戰來為部族搶獲物資,作戰中還能搶人口來補充部族的基礎人口,按照建立的戶口製度計算十部之眾的哪個部落裏戰士立的軍功較多,率先為那個補充人口,部落的強盛與否也和戰士所立的軍功掛鉤,這樣能達成一種攀比的效果,不怕戰士不拚死作戰,畢竟戰士在部落的家人,他們的生活條件好與壞是建立在這名戰士的軍功獎賞是不是豐厚。

一個製度的好與壞需要時間來證明,初步的整頓方案既然已經確定,林斌所要思考的事情變得簡單了許多,他打算在石堰城左右設立安置點,按照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劃分出一塊區域讓部眾進行移動式的放牧,另外就是盡可能的設立一個非官方的貿易市集,由虎豹騎軍提供保護的集市,明文公布無論是什麼人隻要繳納一定的稅金就能在集市裏麵進行買賣,虎豹騎軍保證買賣的公正性和市集的治安。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實踐,林斌沒有那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偉大精神,他這麼做不但能自己得利,還能用新的經濟製度來作為領頭作用,一旦這個製度能獲取大量的利益,時刻關注虎豹騎軍的天子必定會從中借鑒,就好像天子借鑒虎豹騎軍的作戰方式那樣,從思想上去改變天子的想法,不至於讓戰爭改變漢國的人口結構和造成經濟影響。

林斌已經融入了這個時代,他現在有一定的能力去改變某些東西,而他也在努力地做,至於天子能學到多少就不是他所能控製。他回想許多,曆史對當今天子的評價除了窮兵默武外還有一個很誠懇的評價,那便是當今天子不會限製在某些條條框框,隻要是對國家或者說是對戰爭有利,天子才不會去管祖宗製度還是什麼能改就改。

林斌覺得如果曆史評價沒有錯誤的話,他在邊疆有自主性是最好的選擇,這樣無論是對漢國還是對虎豹騎軍都好,漢國可以從虎豹騎軍這裏不斷得到一些想要的東西,比如戰馬、牲畜、毛皮和一套超過這個時代的製度。而虎豹騎軍則是可以從漢國那裏購買金屬、糧食等物資,形成一個互助雙贏的局麵,到了匈奴的威脅被解決掉,那時林斌麾下的力量也必然膨脹到了可以獨立作戰的實力,他會率領麾下的部眾和軍隊離開漢國,一直向西前進,先攻下西域作為長久的根據地,無論是作為漢國的一個都護府,還是自立成一國,他都會向更西方進行試探,尋膩新的獵物。

然而……實在是難啊!林斌知道自己對漢國沒有企圖,但是別人不知道,隻要林斌的實力膨脹到了一定的程度,漢國就會視林斌是比匈奴更加迫在眉睫的威脅,那時恐怕不是集全國之力對付匈奴,而是集全國之力對付林斌了。

華夏人總是認為同澤的威脅來得比異族大,原因就在於異族想要入主中原比華夏人難,隻要異族一入侵就會遭到全體華夏人的抵抗,畢竟觀念就是這樣,身為華夏人想要入主就沒有了這條顧慮,普通的華夏人大不了靜待旁觀,把戰爭當成新的一次楚漢相爭,反正無論是誰勝利了不也還是華夏子孫嘛。

必須說明的是,現在這個年代沒有五德輪替這個荒謬的說法,五德輪替是儒家在晉末五胡亂華時期搞出來的東西,這是部份儒生為了解釋自己為什麼投靠異族而弄出來裝飾門麵的說法。

林斌將案幾上的羊皮卷一收專注地看起了刺帖,發現了幾個有趣的現象,刺帖有一半以上稱呼自己為將軍,另一些部份寫著大人兩字,他的目光停留在一張稱呼自己為大丈夫的刺帖上,迷惑‘大丈夫’這個稱呼到底是什麼意思。

“大丈夫?”林斌翻過來看了一下,刺帖的正麵邀請的竟然不單是自己還把南宮公主劉婧的名字給鑲上去了,他瞬間恍然,“這個聶家、橋家、任家,敢情把我當成駙馬了?”

其實非常正確而且嚴肅的來說,西漢公主的丈夫並不稱呼為駙馬,而是簡單的以大丈夫來稱呼,要不就是直接稱呼公主丈夫的官名或名字。據史料記載,駙馬都尉是漢朝時期的官名,後來因為帝王的女婿常做這個官,因此,駙馬就被人們專門用來稱呼公主的丈夫,這個都已經是西漢之後的才有的事情,如果看見某人在西漢或者之前的朝代自稱駙馬沒有加上都尉兩字,直接掄桌椅上去砸死他,因為砸死了是在做好事,至少不會誤導小朋友。

林斌反複把玩手中的刺帖,疑惑這三個世家為什麼聯名送上刺帖,現在豪門世家基本不會將家族和其它家族的名字聯合鑲在同一張刺帖上,畢竟每個家族都把自己家族的利益看得非常重要,不輕易和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