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戍》 :冬至大節(上)(1 / 3)

林斌看完了戰馬,頗有些心疼那些在戰場上或丟或死或傷的馬匹。

最強盛時,林斌麾下有近一萬五的馬匹,但並不是說牠是馬就能讓人騎著打仗,戰馬之所以是戰馬那是因為馬兒經過特別的馴服。沒有經過馴服的馬不能騎跨,因為一個不甚馬就會受驚亂跑,這樣不但無法騎跨殺敵還亂了自己的騎陣。

上次戰後公孫宏彙報還有馬匹七千餘,其中隻有近兩千餘匹可以提供騎士騎跨作戰,李息走後又留下近四千餘匹,這四千餘匹戰馬皆是羌族騎兵的坐騎,也就是說不用經過馴服就能用於作戰的戰馬。現在林斌可用戰馬有六千餘,其餘都是駑馬。所謂駑馬,是一種跑不快的馬,專門用來馱運物資的劣等馬。

漢初流行為戰馬閹割,使其不至在戰場上發情,這當然是有利於作戰,但所導致的結果就是,高大神駿的戰馬一代一代被閹割,這一代高大的戰馬閹割了不可能再有後代,好的戰馬被閹割之後選擇次一等的戰馬再次閹割,閹割到了最後再也沒有了適合讓騎士騎跨的戰馬,所以等好的戰馬都被閹割後,直至宋就再也沒有了重騎的編製。

林斌原以為羌族的戰馬應該全是騸馬,親自查看後,欣喜的發現羌族的戰馬並沒有去勢(閹割),並不是騸馬,覺得要是有條件的話,進行繁殖也不是不可行?當然,這需要時間。據他的理解,漢國的戰馬都是一些騸馬,這是因為擔心在作戰時戰馬發情無法騎乘,也是害怕戰馬發情被敵人的母馬誘引,這才選擇了閹割。戰國時期就發生了一件趣事,那便是吳國的戰馬被敵方的母馬引走,導致吳國騎士無馬可戰從而投降的怪事。

出了城南的馬場,林斌轉向城東,那裏是正熱火朝天地趕製甲胄和兵器。甲胄自然是不需要再進行複述,唯一要提的是林斌在上次見識了騎士握持刺龍槍衝陣的威力,要求以嫪言為首的治匠們研究出一種適合馬上衝鋒的長形兵器,嫪言很直接的告訴林斌,馬上用的長兵器漢國自然是有,他們會盡快做出來。

林斌起先還奇怪既然有,那麼北軍精騎怎麼不用?問了情水,情水答“非是不用,乃是不可用也。”,原來是馬上騎士沒有辦法空出雙手,所以設計出來了但是沒人願意用。

來到了城東,林斌打了一聲招呼,嫪言自然知道這是來觀摩來了,讓人抬出一杆長約四米三,槍頭為短劍型、尾部有一個橢圓形鐵球的長矛。林斌接手一握,這種長矛重約二十斤,因為尾部有那顆鐵球的存在,所以並沒有出現頭重尾輕的失衡。

林斌知道有一種在馬上用的長形兵器叫馬槊,很好奇的問了句。

嫪言眨巴眨巴眼睛,“馬槊?何物?”

林斌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隨即轉開話題,“這種長矛製作需要多久?”

嫪言答:“此地乃北疆,木料甚為稀少,此矛槍身乃法桐,極易折斷,恐……恐無法……”

林斌了然,條件限製了太多,但是他也不要多麼堅韌的木料作為槍身,畢竟都是一次性消耗。他說:“長矛不必做的太過精美,隻需要槍頭刺穿力強就可以了。對了,槍尾的鐵球用別的東西代替,鐵節省下來打造別的兵器。”

嫪言又是眨巴眨巴眼睛,也不知道在自言自語什麼,念叨了許久,非常突然的問:“大人是說,不必太過浪費材料,這矛用過既丟?”

這叫林斌怎麼回答?他隻有詳細解說,等嫪言明白了意思,兩人一前一後進了煉造場地,林斌所望而去隻見遍處皆是土製的窖,熱氣滾滾而來,治匠們三兩人圍在窖邊,忍受著耐人的熱氣,在觀察石墨。林斌對這些不甚理解,看不出個所以然,徑直走向了左側的兵器架。

兵器架之上已經堆有還沒有開封的兵器,負責珍辯良劣的治匠將合格的兵器挑選出來,擺在一輛平麵推車之上,等待到了一定的數目,又有人過來將平麵推車拉走,送往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