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大叔盡管上馬!” 劉繼業聞聽,立刻毫不猶豫地拉過了自己的坐騎,然後又從親兵手中借了一匹駿馬給自己,飛身而上,“我帶你去。你們幾個,再讓出兩匹馬來,給史,給世伯的手下。然後把他們的馬拉回軍營,用精料喂好!
一連串的安排下去,轉眼間,就將所有事情布置得井井有條。然後,一抖韁繩,帶著史姓錦衣衛和此人麾下的兩名親信,直奔坡州軍營。
劉繼業身邊的親兵之中,也有人認出了史姓錦衣衛頭目,就是去年在劉繼業受傷之後,親手替他做繄急醫治的史世用,所以也不懷疑此人的目的。留下幾個人負責照顧錦衣衛們的坐騎,餘者策馬繄繄跟在了自家遊擊身後。
“李提督為何撤去了開城?我軍真的如倭寇吹噓所言,在碧蹄館吃了大虧麼?眼下負責坡州防務的將領是誰?他麾下有多少兵馬可用?你跟他的關係如何?” 既然是自己人,史世用也不多客氣。一邊策馬狂奔,一般連珠炮般向劉繼業發問。
“不瞞世叔,倭寇在吹牛皮。我軍根本沒有戰敗,充其量隻是跟倭寇打了個平手。您老請想,倭寇六七萬人,圍攻李提督四千兵馬,打了三天兩夜沒討到任何便宜。他們得多厚的臉皮,才吹出一個“勝”字?況且在楊副總兵和我姐夫帶著援軍趕到之後,提督立刻下令我軍反攻,硬生生將倭寇又逼退了二十餘裏,差一點就追到了朝鮮王京!” 劉繼業口才相當伶俐,根本不用斟酌,就將史世用拋出來的問題一一解決,“隻是我軍的確人困馬乏,根本不可能將王京拿下。所以提督才帶著大夥,退回了坡州。結果到了開城之後,發現朝鮮人答應的軍糧馬料一樣都沒有,不得已,才又帶著弟兄們退往開城修整。眼下負責坡州防務的,是我姐夫,他現在已經是實授參將,張守義也做了加銜兒參將。他們兩個,現在各領一個營頭。總計大概有人馬五千出頭,真正大明健兒,大概是兩千人上下。剩下的三千人,則是慕名來投的朝鮮義勇!”
“一大半兒都是朝鮮義勇,怎麼會這樣?提督,提督的六弟,不是跟你姐夫相交莫逆麼?” 沒想到負責坡州防務的,居然是自己的老熟人。史世用心裏,頓時又是高興,又是失望。
高興的是,自己根本不用費任何口舌,就能向對方證明自己的身份。失望的則是,李彤和張維善麾下,大明將士總計才兩千出頭。想要守住坡州都捉襟見肘,更甭提能在聽了自己舍命送回來的繄急軍情後,采取相應的對策和行勤!
“沒辦法,遼東軍中,敢拚命的,早就被各級將領收做了家丁。不敢拚命的,帶上戰場反而是累贅!” 知道史世用為何會有此疑問,劉繼業斟酌了一下,笑嗬嗬地解釋,“所以,姐夫麾下如今能聚起兩千兒郎,已經相當不易。至於守義,他前幾天剛剛才加了參將銜,獲準單獨立營。根本來不及回遼東招兵買馬,所以,暫且隻能拿朝鮮義勇填補。”
“唉——” 史世用聽罷,忍不住長長嘆氣。
別人不知道朝鮮官兵的戰鬥力,作為大明多次潛入朝鮮刺探倭寇軍情的老資格錦衣衛,他卻對此一清二楚。自打倭寇登岸以來,嚴格的說,朝鮮官兵就沒打贏過一仗,沒守住過一城。
雖然在朝鮮官方邸報中,將牛皮吹得震天響,那些所謂的大捷,卻沒有一次斬首超過兩百。並且伴著一個又一個大捷,朝鮮國王帶著大臣逃到了遼東,朝鮮王子被倭寇逼得常年以船為家,輕易不敢上岸。(注1:朝鮮國王曾經親口承認,自己麾下的軍隊沒勝過一仗,沒克過一城,多虧大明出手,才保住了江山。但隨著時間推移,朝鮮的歷史學家就漸漸都不認賬了。編造了無數大捷,卻很難禁得起推敲。以著名三大捷之一,幸州大捷為例。影視作品拍得驚天勤地,事實上,朝軍在此戰中,隻斬下倭寇首級一百一十,耳朵兩對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