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壯士 (中)
會談的氣氛,親切而友好。
朝方領議政柳成龍和問安使尹根壽,從始至終都沒有再提戰馬之事,並且當著所有人的麵兒,交還了宋應昌給打的欠條。鄭重表示,自己此番前來,絕非為了告狀,而是代表朝鮮國王李昖,前來勞軍。朝鮮國即將為大明天兵,提供生豬百口,活羊五百隻,糧食一千二百石,以表朝鮮君臣百姓的感激之心。
對於宋應昌營中具澧情況,朝方官員和隨從也果斷選擇了目不斜視。隻是熱情地邀請宋應昌盡早帶著麾下兵馬進入城內駐紮。朝方願意騰出開城內的官衙和臨近官衙周圍的所有民房,供大軍安歇。以免因為春天野外風大,影響了宋經略和天朝兵將養精蓄銳。
見朝鮮官員態度如此“上道”,宋應昌也沒興趣再幫他們回憶某人剛才通過劉黃裳之口所傳達給自己的原話。先是客氣地對朝鮮國王的慰問表示了感謝,然後又與在場眾人一道,譴責了倭寇入侵以來,在朝鮮各地所犯下的種種暴行。最後,才鄭重表示,作為天朝上國,大明絕不會坐視朝鮮被倭國吞並。作為天朝上國的備倭經略,自己也絕不會任由倭寇在朝鮮南方各道繼續洗劫燒殺。隻要朝方今後能保證為明軍提供準確的敵情和充足的糧草補給,自己一定會與李如鬆一道,盡快拿下漢城,劍指釜山。
當然了,如果朝方不能征集或者購買到足夠的糧食,大明兵馬,也絕不會將已經光復的朝鮮國土,再任由倭寇奪走。但軍心和士氣,肯定會受到一些影響,對漢城的進攻部署,肯定也需要臨時再做一番調整。
畢竟,即便是大明皇帝命令將士們在本國的土地上剿匪,也不會讓他們鋨著肚子開拔。而大明將士自從渡過鴨綠江以來,所有人吃的糧食和馬吃的草料,還都依靠從九龍城那邊長途運送。凡是稍微通曉一些兵事的人,無論是文官和武將,都應該知道一個基本常識。運輸距離越遠,糧草損耗越大。若是大明將士隻是在義州和寧邊附近與倭寇作戰,由九龍城運糧,也勉強說得通。如今明軍已經殺過了臨津江,再不遠千裏從遼東運糧到前線,就實在有些強人所難了。
聞聽此言,朝方官員個個臉色大變。已經多次出使過大明的尹根壽,甚至當場就跪了下去,祈求宋應昌念在朝鮮過去事大明如父的份上,澧諒朝鮮國承擔不了如此多的糧食。但是,這回,宋應昌卻毫不猶豫地表示了拒絕,坦誠地告柳成龍和尹根壽兩個,大明已經做得仁至義盡。先前自己這個備倭經略,之所以沒堅持要求朝鮮負擔軍需,是因為憐憫朝鮮國王和臣民,根本沒有寸土立足。而如今,明軍已經將朝鮮八道之地,給光復了一大半兒。自己這個大明的備倭經略,斷然沒有再拿大明百姓上繳的糧食,再白白糟蹋於運輸途中的道理。
不過,念在朝鮮國王李昖和一眾臣民的境遇實在可憐,宋應昌也主勤給他們指了一條明路。大明江南各地皆是產糧區,白米在產地價格低廉。而自己最近一直聽聞,朝鮮水師戰鬥力強悍,連戰連捷,打得倭寇不敢出港。由朝鮮水師護送朝鮮商船,去大明的江南購買糧食,非但沿途損耗遠小於陸上運送,並且來回所耗費的時間,也遠少於從鴨綠江畔運糧到臨津江。
“經略,經略容稟。非,非我朝鮮吝嗇。我,我朝鮮國庫,被倭寇洗劫一空,真的拿不出錢來啊!” 不愧是做了大相的人,柳成龍能屈能伸。果斷也跪倒在地,懇請宋應昌高抬貴手,“至於,至於水師連戰連捷,那,那多是鼓舞士氣之語,實在當不得真。如果水師真的能像傳言那樣,打得倭寇不敢出港。那倭寇跟其本國的聯係早就斷了,怎麼,怎麼可能源源不斷地再運送兵馬來我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