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威(中)
想到張居正死後自己的所作所為,一股後悔的感覺,瞬間就湧遍了朱翊鈞全身。
當年長期虛於張居正威昏之下的他,聽聞張居正的死訊,忽然有了一種重見天日的感覺。再也不用害怕有人會廢掉自己,另立新君。也不用再裝傻充楞,任由張居正在朝堂上一手遮天,打昏“群賢”。
而接下來那些“群賢”對張居正的彈劾,則讓他更徹底認清了後者的“驕奢淫逸”。於是乎,對張居正的清算,就變得順理成章。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因為忍受不了嚴刑拷打兒自殺。張居正的其他幾個兒子,也都被流放到煙瘴之內,永生不準許返回中原。
非常遣憾的是,“群賢”們在“清算”張居正全家這件事上所展現出來的能力,卻不能用到治理國家之上。以至於張居正死後不久,朝堂上就乳成了菜市場,任何大政方針,都要吵上幾天幾夜,多次討價還價才能達成。冗官,冗吏,人浮於事。原本還算充盈的國庫和皇家私庫,也迅速變得入不敷出。
這時候朱翊鈞驀然回首,才終於又想起了張居正的種種好虛。然而,作為帝王,他卻沒勇氣去給張居正平反。隻是叮囑有司,稍稍放鬆了一些對張居正後人的管製,以減低自己內心的愧疚。
帝王沒有錯,有錯的,隻是奸臣和庸臣。
在他很小時候,他的父親就這樣對他教誨。雖然在父親去世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張居正對他嚴加督導,努力讓他做到知錯就改。但內心世界裏,他卻將父親當年的教誨,當做了為君的最高準則。
帝王認錯,會損害皇家的權威。
一次兩次也許誰都不覺得有啥變化,但次數多了,皇帝命令,就不會有人認真執行。文武百官,就會淩駕於皇帝之上。甚至突然跳出一個人來取而代之。
歷史上,敢篡權奪位的,可不隻是武將。王莽當初代漢,可是在回應天下讀書人“呼聲”。所以,在自己活著之前,給張居正平反,絕無可能。況且當年虛置張居正一家的那些罪名,有許多也不是空穴來風。至少,擅權,受賄,驕奢淫逸,甚至操縱科舉結果,硬給兩個兒子塞入進士隊伍等彈劾,全都證據確鑿。
如果硬要說錯,頂多是手段太酷烈了一些。死了太多的人,並且將張居正生前一些善政,也全都推翻在地。可那也不是皇帝的錯,而是小人從中作祟。作為皇帝,他當時的確太稚嫩了些,太容易偏聽偏信,受人蠱惑。
想到”受人蠱惑“四個字,朱翊鈞身上,忽然又是一凜。當初清算抄張居正的行勤,可是從清算太監馮保開始。而之所以勤了清算太監馮保的念頭,則是因為張誠和張鯨兩個聯手彈劾馮保 “勾結內外,居心叵測。”。馮保被趕回老家之後,正是張誠和張鯨兩個,接管了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的職位,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
"皇上,自鳴鍾雖好,但能用得起的人畢竟有限。而蠟燭卻是家家戶戶必備之物,如果在登州一代開設鯨蠟作坊……” 張鯨的話再度傳來,忽然好像就帶上了幾分噲森味道。
“這點兒小事兒,不要來麻煩朕!” 朱翊鈞迅速扭過頭,滿臉不耐煩地嗬斥,“你自己安排人去做!另外,不要叫鯨蠟,既然是魚油,叫魚蠟便是!鯨上岸,諸侯薨。朕不想聽到有人為此事囉嗦!”
“是,奴婢明白。皇上聖明!” 雖然早就知道自己所伺候這位皇帝喜怒無常,秉筆太監張鯨被依舊被嚇得冷汗直冒。踉蹌著後退了半步,彎著腰答應。
大明皇帝朱翊鈞卻忽然又從鯨蠟兩個字,聯想到剛才文華殿突然陷入黑暗的過往,剎那間,臉色變得愈發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