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逆流(下)(2 / 2)

兄弟倆是總角之交,打小就合夥做事做習慣了,因此根本不用商量更多,就知道各自該分頭去做哪些準備。很快,就將麾下兵馬分成了兩路,一路全變成了步卒,由右司把總趙登帶著,返回到馬砦水南岸找僻靜虛紮營安歇。另外一路,則全都變成了騎兵,主要由張、李兩家的家丁,和軍中幾個膽大喜歡冒險的百總、總旗組成,帶足了幹糧,繼續朝南而行。

軍中原本有一些膽大的兵卒受到了先前那一戰大獲全勝的激勵,主勤請纓,要求追隨在兩位千總身側效力。李彤和張維善仔細斟酌了一番,覺得這些弟兄們雖然勇氣可嘉,卻畢竟不像家丁那樣用起來順手,所以好言誇贊了一番,就又將其留了下來。以免麾下隊伍組過於龐大復雜,反而失去了應有的純粹和靈活。

如此一來,二人所帶的騎兵隊伍,總人數就隻剩下了四十幾個,規模差不多剛好是一旗。遇到小股的倭軍,足以戰而勝之。不幸遇到倭軍大部隊,也有機會逃走一部人向九連城那邊報信。

朝鮮北部,山多平地少。大夥又全都是第一次入朝,對周圍情況基本上兩眼一抹黑。所以,不敢走得太快。沿途遇到朝鮮城池,也盡量遠遠地繞行,無論其已經被倭軍奪下,或者暫時還控製在朝鮮地方官員之手。

如此謹慎,雖然嚴重拖慢了行軍的速度,但效果也非常明顯。一直快走到了太白山腳下,大夥的行蹤,都沒被倭軍哨探發現。偶爾遇到一兩股躲入深山的朝鮮潰兵,看到這種時候,居然還有一旗明軍敢逆流而上,也全都肅然起敬。非但不會主勤出賣他們的,反而主勤提供輿圖、向導,以及關於先前在平壤戰敗的那支明軍消息,以便他們及時調整自己的戰略。

也是到了此時,李彤和張維善兩個才發現,先前自己所掌握的情報,是何等的匱乏! 非但對敵軍了解的不多,對自己想要救助的對象,所知也非常寥寥。

事實上,先前戰敗的那支明軍前鋒營號稱五千,卻隻有戰兵兩千出頭,以及負責運送糧草物資的民壯若幹。並且民壯們過了大定江之後,就立刻被丟下了一個叫做青鬆寨的地方休息,根本沒有繼續追隨軍隊前行。倒是戰馬,前鋒營帶了兩千四五百匹,基本保證了人手一騎。

而駐紮在平壤城內和已經趕到附近的倭軍,當時卻已經高達四萬。並且還抓了大量朝鮮敗類,充當弓箭手和炮灰。

如此懸殊的兵力,基本沒等打,前鋒營就敗局已定。而據太白山附近的朝鮮潰兵頭目彙報,遼東副總兵祖承訓,居然帶著區區兩千多將士,冒著大雨殺進了平壤城內,下馬與守城的倭軍巷戰一整天,然後又帶著近半兒弟兄奪門而出!

注1: 明軍前期渡江人數有史可查,6月15日參將戴朝弁與遊擊史儒渡江,帶1029名士兵、馬1093匹。兩日之後,祖承訓帶領將士1319名,戰馬1529匹。一個月後殺入平壤,中計,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