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愁征糧(2 / 3)

龍脈的這種局麵正是馬奇山所希望的。他見左光輝問個沒完沒了,就催道:“左縣長,我們還是先到郝記糧店去看看吧。”

聽了老人這一番話,左光輝感到自己擔負的工作太難了,但他一想起了昨天會上的分工,反而倒慶幸起來了。因為林書記讓自己負責征糧,相比之下,雖說征糧工作困難是大,但完成不了那麼多,也還是能完成點兒的,而他負責的查那地塞糧庫,卻是件根本就沒譜的事兒。現在他把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郝掌櫃的身上,他要把他當作一把萬能鑰匙,去打開龍脈縣所有糧商糧販子家裏的糧倉。這樣想著,他似乎看到了一點希望,腳下的步子也輕快了起來。

他對馬奇山說:“這回你得好好幫我,把你的看家本領都使出來,咱們這兒有郝掌櫃帶頭,盡量爭取能多征上點兒糧食,而林書記那兒就慘了!”左光輝這話聽著多少有點兒幸災樂禍的味道。

“他這人認準的事情是決不會回頭的,你不讓他去,他能聽你的嗎?我看他非得碰南牆不可。”馬奇山見左光輝得意的樣子,也就順水推舟。

左光輝又想起馬奇山昨天在會上的表現,斜了他一眼:“現在你這麼說,可昨天開會的時候,你怎麼跟我唱反調?”

“我那實質上是在幫你呢,讓他去幹那沒影的事,不正好能突出你工作的成績嗎?”馬奇山辯解道。

“這還差不多。”左光輝頓了一下又說道:“那,在接受征糧任務時,你咋那麼痛快,還不讓我說話?”

“三項工作:抓王老虎、刨地塞、征糧。你想,前兩項咱幹得了嗎?比來比去,還是征糧好,容易出成績不是?”

“還是你小子精明。”這回讓左光輝滿意了,他覺得自己錯怪馬奇山了。

馬奇山瞅著左光輝那得意的樣子,繼續恭維道:“咱這次搞糧食,別看龍脈縣糧市這麼糟糕,有你左縣長出麵定然能旗開得勝。”

“我不也離不開你嘛!”說著兩人會心地笑了。郝記糧店在說笑中也就到了。

吉普車載著洪濤、林大錘、閻永清在路上行駛著。田間一片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車的前方十字路口出現了一座小廟,廟前香煙繚繞,來進香的人絡繹不絕。閻永清向洪濤、林大錘介紹道:“兩位領導,花子村到了。”

“怎麼叫花子村呢,村上的人現在還出去要飯嗎?”洪濤問。

閻永清指著前麵一排新蓋的草房說:“這個村住的全都是要著飯來闖關東的災民,所以當地人就叫他們花子村。”

聽說是來闖關東的災民,林大錘關心起來,“那他們是關東什麼地方的?”

“這我就不清楚了。”閻永清想了一下又說,“他們村長叫沈大壯。咱這兒剛解放時,因為災民太多,縣裏同意他們在這兒開荒建村,並給予一定的幫助,這個村就是那個時候建起來的。交支前糧,他們村表現最好了。”

洪濤聽說他們自己開荒種地建村交支前糧,立刻想到武大為他們,於是對兩人說:“花子村的經驗,值得推廣。武大為他們應當向花子村學習,可以少走不少彎路。人家建村,他們建農場。必要的時候,讓開荒點的同誌們來取取經,也可以請他們去指導指導嘛。走!我們看看去。”

車子開到了廟前停下,三人走下了車,沈大壯認得車上走下的閆副縣長,便走了過來,閻永清一一給大家作了介紹。

林書記問:“現在地裏的活正忙著呢,怎麼有那麼多人來這兒求神拜佛,都是你們村的?”

沈大壯解釋道:“請洪專員、林書記不要見笑,這些人不都是我們村的,也有別的村的,我知道,共產黨反對封建迷信,可我們不是在搞封建迷信。”

洪濤笑道:“燒香磕頭,不是迷信這是什麼”?

沈大壯指著正在向這兒走來的一位道長說:“這位是大和道長。”又指著廟上的牌匾說:“這是五穀大和觀。這位大和道長就是看守道觀的道人,別看有道士有道觀,這可不是迷信,是秉承天意。”

見洪濤和林大錘不吱聲,大和道長行了個禮說道:“首長,沈村長說的沒錯,這是天意,也是人意啊。”

洪濤笑著問道:“怎麼講呢?”

“你看這和字是天人共求啊,你們共產黨也不例外,你們打日本打國民黨為的就是個和字,國和,家和。可是和的前提是什麼呢?我不說二位長官也明白,和字是禾旁邊加個口字,禾為莊稼,口為嘴。和的前提是能吃上飯呀,沒飯吃,什麼追求全都子虛烏有了。民以食為天是古人聖訓,既然是天,有天就有神。五穀天神是在替上蒼為我們種的麻、黍、稷、麥、菽掌管著風雨,黎民百姓企盼風調雨順,所以才來為五穀天神進香,百姓們關注自己吃飯的大事,不應該嗎?”大和道長手執拂塵,謙恭有禮。

“說得好呀!”洪濤異常興奮,“可你們這花子村的村名不好。全都自食其力了,為什麼還叫花子村呢?我看就改名叫人和村吧。”

“好啊!”沈大壯高興地說:“我們也早就想改名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村名,我們全村三百多口人闖關東的要飯棍、要飯筐早就扔了,就是扔不了這頂花子的帽子。我們在這兒開了6000多畝土地啊。”他激動地抓起一把黑土,把手一捏,然後攤開,“兩位領導看看,有這黑得流油的黑土地,有共產黨的領導,有五穀天神的保佑,這日子還愁過不富嗎?”

林大錘趕緊問道:“現在,家家都有些餘糧吧。”

沈大壯發現自己說漏了嘴,一下子警覺了起來,馬上改口說:“要說往肚子裏填飯能接上溜還差不多,餘糧麼,肯定是沒什麼了--”。

洪濤捅了一下林大錘,對沈大壯說:“看到你們開荒,種地過好日子,真替你們高興啊,等把地裏的莊稼收完了,還要多開些荒,這北大荒,荒地有的是啊。”

沈大壯信心十足地說:“沒問題,多開荒,多打糧,日子才能更甜美嘛。兩位首長,到村公所喝口水吧!”

“不了,我們還要到別的村去看看。”

離開了人和村,洪濤心裏依然很激動。他對林大錘說:“這人和村的典型,你們要好好總結一下,既值得辦國營大農場的武大為他們學習,也值得在全地區推廣。沈大壯他們遇到的困難,也就是墾荒隊會遇到的。你們回去要抓緊研究一下,利用今年的秋冬兩季,爭取先開出十萬畝地,明年開春就把地種上;然後再接著開荒,爭取到明年這時候,能開出二十萬畝良田,一個機械化國營大農場就基本成形了。要建設中華大糧倉,就要有向荒原要糧的氣概,沒點兒氣魄,沒點兒規模,怎麼行?”

洪濤的宏偉藍圖讓林大錘激動,但也引發了林大錘的憂慮:沈大壯他們村三百來號人才開荒6000畝,而武大為他們總共二百來人卻要開荒二十萬畝,這筆賬讓他感到肩上沉重的壓力。看來光靠人力肯定是完不成二十萬畝的開荒任務的。他向洪濤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洪濤見林大錘不但在聽,而且在認真地算這筆賬,很高興。“光靠人力當然不行,不過,眼下你們是在創業,人手不足,經驗不足,機械不足,資金更是沒有,這些全都要靠你們去創造。人手不足嘛,可以從那些闖關東的人流中擴充,這連年戰亂,南方不少地方又鬧災,糧食奇缺。不少地方整個村地往這兒來呢,他們可是開荒的好手啊,人手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經驗嘛,人和村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他們隻是小打小鬧,你們要在創業中創造經驗,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來,成為新中國的現代化農場的典型。至於機械嘛,暫時還沒有,現在還要靠人拉肩扛,人機並用,等你們把路修好了,農場辦得有點模樣了,我爭取給你們配備些農業機械,讓你們逐步走上機械化的道路,要不怎麼叫機械化國營農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