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感悟管理(1 / 2)

劉中義湊近一看,李濤的雙手在手掌上各磨出一個泡來,青豆般大,鼓著亮晶晶的眼睛看著他倆,似乎在嘲笑他倆是個草包。

這種經曆他倆都有,農村出生的人,不稀罕。隻是好多年沒幹農活了,手上陡然起泡,看著怕怕的。

“你不能幹了,回去用針挑破,把水放出來,否則越來越大。”劉中義從李濤手裏接過鐵鍬,“長久不幹活就會這樣,我也難保。”

李濤恍然大悟似的叫道:“咱倆真笨,不知道戴手套,帶雙粗線手套就好了,我回去找去!”說完大步回去了。

劉中義記起了他生平的第一次手磨起泡是在他8歲那年。田地剛分下戶不久,父親在耙地,哥哥姐姐們忙著把大的土坷垃用鋤頭或鐵鍬弄碎,他也湊熱鬧,甩開膀子用鋤頭砸,不大會兒,他覺得雙手發燙,一看,雙手各起了一個水泡。

回家後母親幫他用針挑開,但總是滲出黃色的水來,因為那層皮沒撕掉,貼著肉。他咬牙把皮撕了,再見水時那種鑽心的疼像錐子直刺進骨髓裏去,疼成了永遠的記憶。

李濤很快拿來手套,戴手套雖然不利索,確實不至於磨破手。6道溝全部挖完,用了15分鍾,劉中義和李濤傻眼了。

再填土,施肥,澆水,弄好一顆樹估計得超過半個小時。看來一天最多隻能弄20棵,還得手快。怎麼辦?要增加工人嗎?

夕陽快下山了。桃林裏斑駁著紅色的光影。他倆坐下來,挖出的6條溝仿若歲月的6道傷痕,訴說著人生的酸甜苦辣。

“這個時間,在我小時候正騎著牛背往家裏趕呢。家家的煙囪冒著煙,村裏叫喚聲一片,喚兒子喚女兒喚雞喚鴨喚狗,也有小孩子喊大人回家吃飯的——”劉中義回憶道。

“晚上不叫回家吃飯,那是喊鬼的,晚上喊回家吃飯叫趁亮。”李濤打斷道。

“對對對!叫趁亮!你不說我都忘了……”劉中義陷進回憶裏,“以前有多少的農村話呀,都忘完了。”

“這回還怕找不回來?有你說的。這就叫入鄉隨俗。”

他倆閑扯了片刻,回到正事上。劉中義說,咱倆先別聲張,開工的頭一天看工人咋幹,真不行再說。李濤點點頭,嗯。

幾天後,網購的肥料運到桃園,堆在桃園中間的馬路兩側,各類肥料共150噸,3750袋,各色袋子堆得高高的,排出近百米遠。這個環節沒幾個男工不行,李國清安排了村裏5個壯勞力,按臨時工給報酬。

幾個旋耕機立即上場操作。黃健現場解說,手把手教村民如何搭配有機肥和氮磷鉀的含量。10個工人配合著撒肥料,壯勞力也參與其中,幫著搬肥料,整整忙乎了兩天。

接下來就是對壟上的樹盤專項整治,黃健給村民講解相關知識及如何操作。劉中義給10個工人劃分了大致區域,盡量以公平的原則。好在都是一個村的,他們也沒有斤斤計較,畢竟遠近相當,差九不離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