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師傅終於放下了卷軸,他看著中年男人,微笑著說:“先生,你這幅字畫確實是真品,不過由於是民國時期的一幅畫,價值不是太高,但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的鑒定,以確保它的真實性和價值。你能告訴我一些關於這幅字畫的來曆和背景嗎?”
中年男人點了點頭,開始講述起這幅字畫的故事。他說這幅字畫是他太祖父在年輕時遊曆名山大川之時所畫,也是他太祖父的代表作之一。他還說,這幅字畫在家族中一直被視為傳家寶,代代相傳,從未離開過家族人的手中。
楊師傅聽著中年男人的講述,心中卻充滿了疑惑。他從事古玩行業多年,見過的字畫無數,但像這幅字畫如此當傳家寶代代相傳的,隻能說它的紀念意義,不能說它就真的就是價值連城了。
“秦老板,你再看一看吧。”
秦楓從楊師傅手裏接過畫又展開看了一遍,接著用探寶尋物術感應了一下,然後抬起頭看了中年男人一眼說:“先生,你這幅畫是民國時期的,我看到落款了,難道你是袁先生?”
“是的,袁培基就是我的太祖父。”
袁培基(1870年-1943年),字幼辛,號雪庵居士、雪庵叟,又號靈派山民,吳越大地吳縣(今平江)人,居於木瀆下沙塘。他是民國時期的吳中山水畫家。
袁培基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其父為清末秀才,家中收藏了許多古籍和書畫。自小,他就有著苦讀的精神,常常在古書堆中尋覓筆記小說、詩詞畫冊,終夜閱讀不倦。他對唐詩有著特別的喜愛,15歲時就能背誦200餘首。同時,他也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看到畫片就會塗抹點染。
在繪畫方麵,袁培基最初並沒有老師指點,因此不論花卉果品、山水人物、走獸翎毛,他都會臨摹,不顧畫家、畫風是否相異相同。幾年後,他的運腕自然,畫技得到了提升。他曾拜謁吳大徵於雙林巷,切磋畫藝。
吳大徵的山水畫功力渾厚,秀逸蒼古,對他的影響深遠。因此,袁培基致力於山水畫,追宗黃公望、沈石田一路。但他並不拘於古人的範本,常常在真山真水間交遊,尋找創作的靈感。
然而,由於他出門不多,見識尚有局限,所以直至晚年,他的畫風變化不大,似乎缺少了一些大家的風姿。盡管如此,他的作品在當時仍具有一定的價值。
……,“袁先生,按照目前市場的行情,你太祖父的這幅畫市場價格並不是太高,作為收藏紀念老人,我建議你還繼續收藏,直接賣掉的話真的是賣不出多少錢的。”
“那你最高能出多少錢啊?”
“袁先生,我說的非常明白,看起來你是急需用錢,想賣掉這幅畫應急的話是根本不可能,我的估價也就是在三萬到五萬之間,你想這點錢夠幹什麼的?雖然說你的太祖父是民國時期的一位畫家,但是他不可能和其他人齊名,如果他像張大千大師等人那樣出名的話,你太祖父的這幅畫就值幾百上千萬都不止,現實就是這樣,你畫的再好隻要你的作品在市場上沒有人認可,那也就不值多少錢,作為你呢?親人留下來的作品在家裏留作紀念不好嗎?”
秦楓不知道的是,袁老板,一個在都市商圈中摸爬滾打多年的生意人,此刻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資金困境。他的公司,一度是行業內的佼佼者,如今卻陷入了資金鏈斷裂的危機。銀行貸款、合作夥伴的撤資,以及市場的突變,讓袁老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公司的財務室裏,袁老板翻看著一份份報表,眉頭緊鎖。他知道,如果不盡快籌集到資金,公司很可能會陷入破產的境地。這時他就想起了家中那幅太祖父留下的畫作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