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家大堂上,蘇遜和兩個兒子翰昌和翰林正在商量婚事最後的安排,作為女方,蘇家剩下的事情已經不多,把女兒送出門,蘇家的事情基本上就算結束,另外,明天還有女兒女婿回門,這也是件大事。
雖然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每一個人都遲早要經曆的步驟,但蘇遜心中始終有點不開心,一方麵固然是皇甫無晉並非他最滿意的孫女婿,他和蘇家不是一類人,蘇家是文人,而他卻是武人,他最後答應這門婚事也不是方方麵麵權衡過的選擇,很大程度上他是一種被逼無奈,申皇後用孫女進宮來威脅他,使他不得不選擇皇太後的求婚。
而另一方麵,也是他最擔憂的一麵,孫女的婚姻已經漸漸演變成一種政治聯姻,這是很明顯的,太子係和涼王係極可能因為這場婚姻而走到一起,這由引起了楚王係的嫉恨,他們蘇家不知不覺便卷進了皇權的爭鬥之中。
這些不該和婚姻聯係在一起的事情使蘇遜心中就仿佛壓上一塊沉重的石頭,但反悔已經來不及,蘇遜也隻能希望這門婚姻能盡量向好的方麵發展。
不管怎樣,迎親隊伍馬上要到了,蘇家也該做好準備,不能讓男方家笑話。
他們現在在說紅包問題,蘇家準備了兩百隻給迎親隊的包,按照其他大臣家裏嫁女,迎親隊伍最多也隻有百餘人,兩百隻紅包足夠了,可他們剛剛接到消息,男方家又得到皇上特批,準許調用梅花衛來迎親,除了一百多人的迎親隊伍外,還有有五百人的一支梅花衛軍隊,這下子,他們準備的紅包就不夠了,至少還要再準備五百隻,不僅是紅包,而且豬蹄也不夠,蘇家一向比較勤儉,不會鋪張,他們也隻準備四百隻紅燒豬蹄,一人兩個,隻夠兩百人吃。
紅包不夠可以再包,但豬蹄不夠怎麼辦?這是必須的婚嫁風俗,這讓蘇遜有點為難,堂堂的國子監祭酒竟然被兩隻豬蹄給難住了。
其實也不怪他,蘇遜說到底還是書生,頭腦不夠圓滑靈活,這種隨機應變的俗事,他不擅長。
這時,蘇翰林笑道:“父親,現在準備豬蹄估計也來不及了,不如我們變通一下。”
“怎麼個變通法?”蘇遜回頭問兒子。
“他們一共來六百人左右,如果改成一人一隻,再配點別的酒菜,這也能說得過去,如果一人一隻豬蹄,我們差得也不多,就差兩百隻,餘慶巷的王郎中家聽說也要嫁女,他們是定在明天出嫁,豬蹄肯定已經準備好,我們就去借兩百隻過來,今天晚上再還給他們,王郎中之弟是父親的門生,他們肯定願意,這樣就解決了豬蹄不夠,然後再按照齊州的風俗,再給他們每人一隻燒雞和一條燒魚,這個外麵容易買到,而且這比兩隻豬蹄又能拿得出手,迎親人肯定更喜歡,父親看如何?”
蘇遜讚許地點了點頭,這個辦法不錯,他這個三兒子從小身體不好,讀書不如兩個兄長,所以做不了官,但他在處理這些雜務上卻很有天賦。
“好吧!這件事你去處理,現在就去,迎親隊伍馬上到了。”
蘇翰林答應一聲,便匆匆去了,蘇遜又問長子,“我們蘇家去參加婚禮的名單訂好了嗎?”
蘇家老家是齊州東萊郡,族人基本上都在那邊,而這次成婚從定親到最後迎娶隻用二十天左右,比一般人家的一個月要短了十天,所以老家的族人也來不及趕來,蘇遜便決定讓京城附近的親戚都趕來參加,加起來也有一百餘人,這件事他是讓長子蘇翰昌來辦,他也沒有過問,眼看下午要舉行婚禮了,他便要最後確認一下。
蘇翰昌取出一份名單遞給父親,蘇遜接過名單,不由愣了一下,名單上隻有四十人左右,就隻有他和弟弟蘇逸兩個府的人,其他親戚一個都沒有。
蘇遜的弟弟蘇逸是律學博士,也是京城有名的大儒,他的府邸就緊靠蘇遜的府邸,他的子女比蘇遜要多,有四個兒子,三個女兒,兒子女婿都是文人,兩個府的人加起來,也就四十餘人。
“其他人呢?你五叔和四叔他們,他們怎麼不來?”
蘇遜在京城附近還有兩個族弟,血緣比較遠,都是鄉下的地主,兩家的人口倒是挺多,平時也來往不多,隻有逢年過節才來走一走。
蘇翰昌平靜地道:“父親,今天的婚禮,我沒有通知他們,我是讓他們明天來參加回門酒宴。”
“為什麼?”
蘇遜的眉頭皺成一團,這次婚宴雖然是在蘭陵王府舉行,但王府給了蘇家兩百人的名額,他大概算過,就算所有人都參加,也隻有一百三十餘人,名額足夠了,可兒子為什麼不讓來他們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