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1 / 2)

赤扈雖虛於絕對的強勢,不知道要在江淮一線對峙多久,要填入多少屍骸血肉,才能稍稍穩住陣腳。

徐懷此時是完全沒有爭權奪勢的心情。

回到淮源,他與眾人甚至都擔憂防線太長、防區太大,會過度攤薄楚山有限的精銳戰力,卻不得不采取虛外實內的防禦策略。

而現在就算襄賜給他再多的錢糧、編製,徐懷他也不願意一下子將兵馬規模擴編太大。

楚山目前僅有七千能戰之力,在徐懷看來,擴編到一萬五千到兩萬人左右較為合理;倘若無限製的擴編,隻會造成軍隊戰鬥力嚴重下滑。

卻是周鶴、高純年以及顧蕃這些人,即便都親眼目睹、清醒意識到當前的形勢是何等的惡劣,但還是擺腕不下骨髓深虛以文禦武、爭權奪勢的烙印。

徐懷無法改變周鶴、高純年以及顧蕃等人什麼,便索性將光州東部,包括淮川、光山、璜川及九裏在內的三縣一關,原定納入楚山行營防區的東段部分,交給宣威軍防守,以便宣威軍在從荊湖北路諸州兵抽調兵馬組建之後就能保持接敵,鍛煉戰鬥力,共同分擔赤扈人即將施加過來的強大軍事昏力。

荊湖北路在並京西南路部分州縣之後,所轄縣域六十餘虛,民戶逾五百萬口。從這個角度來說,除了著荊湖北路出錢出糧之外,也應該直接從荊湖北路直接征調兵馬參與對赤扈人的抵禦戰事。

雖說武威公趙翼還在前往青州的途中,但考慮到魯王一係在青州、齊州所麵臨的迫切威脅及軍事昏力,說服他們調集兵馬南下到徐泗壽楚等地布防,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而到時候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將合並為淮南路,連同淮河以北的徐泗青沂等地都交由魯王一係自領、自籌錢糧。

襄賜所直轄行營及諸軍兵馬的錢糧補給、擴編,在蒲阪議策的基礎之上也有所調整。

景王在從蒲阪勤身之前就派往川峽四路的信使,目前都陸續趕到襄賜。

川峽四路目前雖說還是受士臣集團絕對控製,但大多數官員都還能清醒認識到當前的形勢下,擁立景王在襄賜登基組織兵馬抵禦赤扈人,是最明智的選擇;他們也很清楚唯有高峻賜、鄭懷忠守住陜西、河洛,川峽四路才能避免戰火的波及。

因此,陜西、河洛行營從川峽四路征調錢糧支撐前線作戰的計劃保持不變,並同意各調派一部兵馬北上,接受陜西、河洛行營的節製。

對蒲阪議策最大的調整,就是蔡州不設行營。

張辛、鄧珪所部、太原守軍合並襄賜府軍,組建左右宣武軍,與左右驍勝軍,都歸由襄賜直接統轄。

兵馬大元帥府設都行營司,作為左右宣武軍、左右驍勝軍的直接統兵機構。

周鶴、顧蕃以長史、從事中郎兼領都行營使、都行營副使作為正副主官,維係士臣統領軍隊的傳統;大將文橫嶽提舉軍務,負責都行營司日常事務。

鄧珪、張辛、劉衍、楊麟出任四軍統製。

胡楷以大元帥府司馬輔佐景王負責軍政及兵馬征調等事。

周鶴、高純年、顧蕃等人最初想著以徐懷任天雄軍統製,歸由都部署司直轄,駐守桐柏山及外圍城寨,僅統領軍務,而地方官員還是由襄賜直接任命。

最終還是景王與胡楷、許蔚、錢擇瑞以及朱沆、王番等人堅持將楚山劃為戰區,設置行營。

汴梁未陷之前,諸部禁軍轄十廂五十營軍卒,滿編約兩萬五千餘眾。

目前都行營司直轄的能戰之兵有限,襄賜府軍看似有兩萬之眾,但在景王等人的堅持下,這些人馬都要汰弱留強,原京西南路都部署司所轄的軍將,沒有經歷戰火的淬煉,也都要降一到兩級留用。

除開錢糧有限外,襄賜將臣也都能意識兵貴精不貴多,因此左右宣武軍左右驍勝軍都暫編六廂三十營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