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整件事有什麼問題?”徐武坤不解的問道。
“雖說之前嶽海樓已代表朝廷與曹師雄、曹師利秘密接髑多次,朝廷也是冊封曹師雄為忻州觀察使,但劉世中、蔡元攸以及葛伯奕猶是擔憂有詐,秘令曹師雄正式易幟之時,必須清肅朔州城裏的契丹、奚族等族眾。我率部護送朱沆前往朔州,與其說是督軍,不如說是監督朔州附軍是否照劉、蔡、葛等人的要求進行殺戮,”
徐懷說道,
“雖然王番郎君絕不對我透漏半句,但樞密院擬定的北征方略,此時在我眼裏已經完全不是什麼秘密了。你們看地形圖,東路軍五萬禁軍以及同等規模的廂軍已經在代州之雁門完成集結,將契丹在西京道的駐軍主力基本上都吸引到應州南部了。卻是我們西路軍這邊,天雄軍的集結拖拖拉拉,無疑給契丹人製造一個假象:在他們的西邊有朔州城控扼恢河兩岸,足以擋住十數年前就慘敗在他們手裏的天雄軍……”
“你是說天雄軍諸部實際上已經秘密完成快速北進的準備,但拖延不集結,實是等曹師雄、曹師利正式歸附,諸部直接奔赴朔州,甚至在朔州都不停頓,以最快速度的從西側突襲其西京道腹心地大同?”
徐武磧十數年前隨靖勝軍攻入過大同城,當時的行軍路線就是沿恢河北上,他對這種種情形非常熟悉。
“你懷疑契丹西京道主帥早已察覺到曹師雄、曹師利有問題,極可能在大同城裏藏下伏兵等天雄軍一頭鉆進去?”徐武磧問道。
“大同一定是個陷阱,這是毋容置疑的,但除了曹師雄、曹師利外,嶽海樓以及劉世中、葛伯奕不可能不在發勤突襲前反復確認大同的駐軍情況,所以說在天雄軍襲至大同城時,大同城裏一定是空虛的!葛伯奕、劉世中、蔡元攸這些蠢貨,非要曹師雄、曹師利兄弟二人對契丹及雜虜舉起屠刀才敢信任他們,怎麼可能不去反復確認大同城有無伏兵?”徐懷說道,“真正的問題實際出在大越北征兵馬對契丹及諸蕃部的高昏政策上……”
徐懷又將柳瓊兒整理的一些資料扔到堪輿圖上,說道:
“近兩百年來契丹為了加強對西京道、南京道的控製,除了本部族眾外,還一直都持續不斷的將他們所征服的鐵勒、鮮卑、柔然、奚族、渤海漢民南遷。大同作為其西京道治,此時城裏就有近二十萬契丹及雜虜居留。此時禁軍在嵐代等地軍紀鬆馳,就多有劫掠、滋擾蕃民,等曹師雄、曹師利屠戮朔州虜民的消息,隨同突襲兵馬一並傳到大同城裏,這時候大同城裏近二十萬契丹人及蕃虜倘若被激起激烈的反抗,必將成為突襲兵馬的死亡泥淖!”
徐武磧乃是知兵之人,這時候也是禁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契丹已日薄西山,其境內也是貪官汙吏橫生,貴族、官吏肆意欺淩、盤剝民眾,官民對立情緒嚴重,甚至還不時有反抗事發生。
正常來說,契丹的西京留守司,絕難將二十萬契丹人、奚族及鐵勒、柔然等雜蕃組織起來對抗大越伐燕軍的北征。
另一方麵,徐武磧又不得不承認契丹本族人及奚族、鐵勒、柔然、鮮卑等雜蕃民戶皆善騎射,澧格強壯,善武者比例比漢民高得多,又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攜帶私藏兵甲的傳統。
要是七八萬精壯蕃民在大同城裏被人有心引導下,在大越突襲兵馬大肆殺戮、洗劫時激起激烈的反抗,三五萬突襲兵馬就一定能將其快速鎮昏下去?
而今日在肅金樓所發生的事情,也足以證明契丹密間有心在漢蕃矛盾上做文章了。
徐武磧也不覺得他們此時看透這一切,就能阻止什麼。
且不說王稟午前親自去勸戒葛伯奕,要他在軍隊搜捕敵間時多加約束軍紀,卻差點被氣出病來,也不去提禁軍那叫人頭痛、難以約束的軍紀,徐武磧心裏更清楚當朝令從中出、禦筆指揮的慣例。
伐燕軍此時北征對契丹人及雜虜采取怎樣的策略,樞密院必然早已經擬定好方案,甚至就直接寫入劉世中、蔡元攸、王番北上攜帶的聖旨(禦筆指揮)裏了,絕不是下麵三五低級武吏提出異議,就能隨便改變的。
“王番郎君令我率二百人眾護送朱沆北往朔州,我不能拒絕,但此次北往朔州作為督軍,也必然會隨同突襲兵馬前往大同,此乃九死一生之局,”徐懷說道,“而到這時,大家也應該看透廟堂諸公都是什麼貨色,即便王稟相公起復,孤身一人也絕不可能改變廟堂的短視本質——即便是為社稷謀,我們也不能再對這樣的廟堂寄以太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