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六章 決心以下(1 / 2)

隻是當他們真正入了朝堂,成為了重臣之後,這個想法也隨之而慢慢改變了。

不是說忘記了曾經的夢想,而是入了朝堂之後,就要以忠君為主。在很多時候,君主的意誌體現,就是他們需要去完成的目標。

當然,多數臣子是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後,順帶打起了小九九,想著如何為自己謀利。

但不可否認的是,成為了重臣之後,他們的確是變了,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會本能先想,皇帝對這件事情是什麼樣的看法?而非是百姓有什麼樣的看法。

什麼叫忠君,君主高興了,對你的能力表示了認可,很是滿意時通稱就被稱為是忠君之人,有能力的臣子。

可是反過來一想,你做的事情君主高興了,百姓就會真的高興嗎?

難道他們之間就沒有對立麵嗎?

那如果出現了對立的情況,請問,他們要做如何的選擇呢?

聽君主的吧,那就違背了幼時的理想。不聽君主,為百姓吧,那又不是忠君之臣。

就在這種糾結之中,很多臣子慢慢就開始迷失了方向,以至於到了後麵就是人浮於事,失去了原本做事的幹勁,想著的隻要不被批評就好。更甚者,幹脆拋棄了自己的良心,開始為自己謀起利來。

當然,曆史之中也有極小一部分的人,是心中一直揣著百姓的。似如海瑞、似如於謙於少保這般的人。

前者為了百姓,可以與皇帝對峙,其膽量之大可想

而知。

後者為了國家,更是直接提出了換皇帝的事情。在他眼中,隻要國家穩定了,百姓的生活安穩了,那皇帝是誰不重要,為了天下,皇帝也就是可以更換的。

兩位都是真心為民的臣子,也在曆史中留下了青名,但他們還活著的時候,日子卻是一點都不好過,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按照君王的意誌去行事,最終都沒有落到什麼好下場。

曆史中,這樣的官員還有一些,但不是很多。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出現,卻也成為了反麵例子,隨時的提醒其它的官員,這樣的為官之道是要不得的。

做個官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想想實在是無趣。

這也就是為何多數官員明知道有些事情應該做,怎麼做選擇,可還是違心的做了一些不應該做的決定和事情。而現在,蘇石突然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問包拯是趙宋的臣子還是漢人的臣子,顯然,這就是在問他,是想為民還是想要忠君了。

這看起來並不矛盾的問題,卻是真實存在的,也讓包拯自打聽了之後,就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包拯不是迂腐之人,不然也不會在曆史中有如此的名氣,也就不會被蘇石給看中了。但對於這個問題,他當真是有些不知道應該怎麼回答,或是說怎麼選擇。

畢竟沒有趙宋的朝堂,就沒有他現在的一切。

是先有了帝王的認可,才有了他手中的權力,他才能去做更多的事情嘛

以往他就是這樣去想的,可當蘇石真正問起這個問題時,他有些茫然了。

他的所為就真的可以稱為忠君愛民嗎?

前者或許他可以做到,但後者他就算是做了,也是做得不夠好吧。

那問題來了,愛民做的不好,豈不就與自己最初的人生目標相佐了嗎?

包拯當時想到這裏的時候,不由自主就出了一身的冷汗,他開始懷疑,難道說自己這些年為官都錯了嗎?

這個問題自然也就在包拯的心中成為了一塊巨石,壓得他這些天來都有些喘不過氣的意思。剛才,韓琦說了那麼多,一副開導自己的樣子,包拯便忍不住把這個問題給拋了出來。

韓琦這一會也愣住了,是讓可以決定自己前程的君主滿意?還是讓最普通的百姓滿意,這個問題他從來就沒有考慮過。

在他看來,這根本就是一個問題。正常來說,百姓滿意了,不就是君主滿意?

君主滿意,事實上也應該就是百姓滿意。

但這種想法剛一出來,就直接被他給否定了。君主是愛民的,但不能說他做的每一項決策都是真正為了百姓好。或是說很多時候政策是好的,但執行的人不對,到了下麵就容易變形。

而通常這個時候,他們就算是知道了,多數選擇的也隻是彈劾和提醒罷了。他們真正以死為百姓抗爭過嗎?

當然是沒有的,因為真這樣做了,他們就活不到現在。

有些事情,你以為君主不

知道嗎?隻是因為種種的原因,他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而這就形成了君主與底層百姓間的矛盾。通過做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他們都會選擇前者,也隻有這樣做,他們才能繼續為官,繼續的掌握權力,所謂繼續的為百姓謀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