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 畫龍點睛(2 / 3)

據說謹慧法師出身貧寒,很小就做了浮雕學徒,當時做浮雕的多是寺廟或家裏信佛的大戶,謹慧在這個過程中接觸了不少佛法,後來機緣巧合,最終遁入空門。

出家之後,謹慧法師依然保持在浮雕刻畫上的創作,或許是修為精進的緣故,之後的作品成就更高,更多了幾分禪意,在藝術圈和信佛的人群中都非常受追捧。

於是新浮雕的工作,自然就由謹慧法師親自主持了。

這影壁就在山門入門處,謹慧法師對此極為重視,整幅浮雕從設計、選材到雕刻、上色全部由他一手包辦。

而這幅雙龍戲珠圖便是由謹慧法師親自選定設計的,佛門有八大龍王,更有許多與龍相關的典故,許多寺廟的照壁都是用的龍雕,這倒也尋常。

問題就在於瀾濟寺的浮雕已經製作了好些時日,上色的工作也在一個月前就完工,按說早該正常驗收使用了,但偏這龍的眼睛遲遲不點,至今仍是一片空白。

相熟的香客跟寺內打聽,原來是謹慧法師認為龍眼乃龍的精魂所在,眼睛畫得好不好,會直接影響整幅作品最終呈現的效果,需要慎之又慎,為此他參考了許多資料畫冊,卻始終沒有找到滿意的方案,才遲遲不肯上色,僵持至今。

聽了這段緣由,遊客中有人對謹慧法師的態度表示佩服,也有人很不以為然:“不就是眼睛嗎?能有多難畫啊,別的廟裏也有許多畫龍的,我看不就都挺好。”

“可不是麼,為了一個眼睛浪費一個月太不值得了。”

“這浮雕已經做得很好了,眼睛能差到哪去,我覺得差不多就行了,大師還想把龍畫活了不成?”

有人聞言調侃,“別說,大師不會是聽了畫龍點睛的故事,被那故事忽悠了吧?”

畫龍點睛說的是南北朝時期的畫家張僧繇的故事,傳說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上畫了四條龍,但沒有畫眼睛。有人問他,他說:“畫了眼睛龍就飛走了。”

人們覺得很荒唐,張僧繇就給其中兩條龍畫上了眼睛,過了一會,雷電打破牆壁,那兩條龍便乘雲飛去了天上,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都還在。

這個故事在華夏流傳甚廣,張僧繇的畫技之精湛由此可見。

此時提起這個,不免有幾分揶揄的意思。

謹慧法師的藝術成就固然非凡,但如此執著於這小小的龍眼,在旁人看來,多少有幾分想要自比古時名家的意味。

謹慧法師不愧是高僧,圍觀人群竊竊討論,他依然不動如山,兀自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他們懂個屁,我支持老和尚。”薛沉轉頭跟簡蘭斯吐槽,“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沒聽過嗎?龍的眼睛就是很重要,眼睛畫好了也許不會活過來,但眼睛畫不好一定會死。”

簡蘭斯疑惑:“會死?”

薛沉認真臉:“會被我噴死。”

簡蘭斯:“……”

這時一個年輕和尚打頭,領著一個四十上下的男人過來。

那男人穿著質感上佳的西裝,手上還戴著一串佛珠,他不像其他香客那麼拘謹,上來直接走到謹慧法師身前,爽朗笑道:“謹慧大師,這龍你還沒畫好嗎?”

被那人擋住,謹慧法師總算有所動作,雙手合十對著他宣了聲佛號:“周施主,又見麵了。”

“大師就是太講究了,所謂心誠則靈,其實心意到了就行。”男人語帶揶揄,抬頭看了浮雕一眼,又道,“我預訂的法會還有幾天就舉行了,法會前這浮雕能完成吧?”

原來這男人正是捐款重修影壁浮雕的富商,名叫周繪江,周繪江還在瀾濟寺預訂了一場祈福法會,便希望這新浮雕能在法會前完工。

謹慧法師臉上露出為難之色,躊躇半晌,終是深深歎了口氣:“老衲盡量。”

這浮雕確實已經拖了許多時日,如今周繪江親自催促,謹慧實在不好繼續拖延,隻能先應了下來。

周繪江這才鬆了口氣,又道:“大師整日站在這浮雕前很容易思維固化的,不如和我一起到禪房休息一下,轉換一下心情。”

謹慧點點頭:“也罷。”

他將手中的毛筆遞給一同前來的小和尚,自己和周繪江一起往照壁後麵走。

正好薛沉和簡蘭斯見時間差不多了,他們還要參加金望月的法事,就也避著人群,繞過照壁往後走。

旁邊那路並不寬敞,薛沉兩人與謹慧他們碰到一起,謹慧倒是沒有大師架子,客氣地往旁邊讓了一步:“這位施主先請……”

話說了一半,謹慧驀地一愣,接著眼睛就是一瞪,像是看到了什麼了不得的東西一般,驚訝地看向薛沉,語氣更是一下子激動了起來:“就是這個!我要找的就是這個!”

他邊說邊伸出手,卻是下意識地要去拉薛沉,被薛沉靈敏地躲開了。

簡蘭斯微微蹙眉,稍微上前半步,問道:“請問大師有什麼事嗎?”

謹慧這才恍然回神,連忙雙手合十向薛沉二人道歉,又急急地問薛沉:“這位施主,可否稍留片刻?”

周繪江在一旁看得奇怪,問道:“大師這是怎麼了?”

謹慧神色激動:“老衲知道龍的眼睛應該怎麼畫了!”

周繪江更加莫名,這才過去多久,突然就有靈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