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重金打造的關寧軍,就算能守的住關寧有什麼用?
韃子繞過你,入關劫掠關內,甚至直逼北京城下,那關寧軍也就隻能跟著跑,關寧防線也就成了大明版的馬奇諾防線了。
清軍到來之前,金尚憲倒是又來了。
這次他是偷摸著來的,來了一支更大的朝鮮船隊,基本上都是偷偷來的,以走私商船的名頭來的。
實際上,其實就是朝鮮官方組織的。
金尚憲上次回到朝鮮,引發了朝鮮的一場大地震。
消息太過駭人。
國王李倧知曉經過後,激動的甚至暈了過去,差點就駕鶴西去了。
此時滿清在朝鮮派駐有官員,還有一些清軍,不過數量不多,也就起個監視作用。金尚憲回國,其實是偷摸的,連那隻船隊都是偷偷停泊入港,因為明軍對外宣稱是在登州外海遭遇並攻擊了朝鮮糧船隊,然後俘虜了朝鮮人,用他們的船詐入登州港,奪取登州,殲滅孔有德的。
他們現在理應還在登州明軍俘虜營中的。
朝鮮官場既震驚於如今中原形勢劇變,也對金尚憲他們帶回來的那一船船的唐貨十分興奮。
這些貨很快在朝鮮脫手,基本上都是貴族們瓜分了,然後再去售賣得利。
一麵是中原劇變,大明中興在望,一麵是這貿易巨利,朝鮮貴族們也是態度大變,反正大明紹天帝也沒讓他們現在就起來反清。
他們可以悶聲發大財,跟大明暗裏貿易往來。
這種事以前大明還強盛時他們都享受不到的待遇,現在還有什麼好客氣的。
華夏也在金尚憲引見下,拜見了朝鮮國王。
反正過程挺不錯。
華夏提出向朝鮮買糧,還是用大明的絲綢瓷器茶葉等這些朝鮮國內最受歡迎的唐貨交易,他們自然願意。
這玩意轉手就是幾倍的利潤呢,傻子才不幹,以前是沒機會,現在可以光明正大的幹,誰不幹。
別說大明中興在望,就算大明要亡了,可有這樣大的利潤,他們都是願意冒險的。
華夏需要的糧食,很快他們就湊齊了。
就算此時朝鮮國內其實也並不富裕,可貴族們手裏總不缺糧的,甚至國王直接從官倉裏調米。
大船小船滿載糧食而來。
小的一二百石的船,大的一二千石的船,浩蕩而來。
“臣這次共運來三十萬石糧。”
金尚憲拜見皇帝的時候,很是自豪。
朱以海聽了也十分欣喜,這可是一大筆糧食了,北伐右路軍,總共戰輔兵六萬八千人,僅按最標準的每兵日食米一升五來算,每天就要一千零二十石,一個月就要三萬零六百石。
如果提高點標準,按日食米二升,就是一千三百六十石,一月是四萬零八百石。
這還是沒算上路上耗損等。
也沒算上馬騾等消耗。
一人一天還要一升五的鹽,另外還有醬菜等消耗。
相比之下,朱以海的禦營軍,因為設有專門的夫營輔兵,且這次北伐右路軍是走海路,不用征召大量民夫長途運送糧草,也減少了路上額外的耗費,所以右路軍一個月要三萬多石糧。
現在一下子運來三十萬石糧,這差不多能夠十個月,就算再除去一些其它的消耗,供軍半年應當是可以的。
這不得不說,海運糧食確實是最省時省力損耗最少的。
想隋煬帝征遼東高句麗時,發動一百多萬大軍,調集無數百姓運糧,據說兩個淮南民夫合夥推輛車,拉上七石糧,最後運到遼東,還得留回去的口糧,最後這七石糧留下的隻有一石。
而在更早的時代,往往前線打仗,一個兵得需要三個民夫來運輸供給,距離越遠,消耗更大。
到了宋代時,開始有了中轉兵站,糧草的消耗要少的多。
不過相比起海運來,都是弟弟。
要知道別說打仗了,就是大明二百多年來的漕糧運輸,通過運河北運,一萬多條漕船,從江浙等八省起運漕糧入京,其中南方六省,北方則是山東和河南二省,一年運四百多萬石漕糧,每年都是個大工程,得無數官吏監督指揮,大量運兵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