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大國的決策(3 / 3)

李清知道事情絕不象高仙芝說的這樣簡單,僅憑邊際誠幾句話就能將他說動,這幾個月的時間,他必然派人進京了解了情況,說不定這其中還有李林甫的作用,但這應該隻是他態度轉變的一部分原因,他如此謙恭,應還有別的目的。

而且他這次親來疏勒,極可能是要親自領軍,絕不會放棄這次立功揚名的機會,李清微微一笑,不露聲色道:“大帥太多慮了,若我計較大帥的態度,早回沙州去了,怎還會來疏勒備戰,大戰在即,希望你我能精誠合作,一起打贏這場戰爭。”

高仙芝點了點頭,他確實有事求李清,根據李隆基的旨意,這次戰爭分兵兩路,西路軍入吐火羅,與吐火羅軍共擊朅師國;而東路軍從連雲堡進小勃津,支援小勃津的唐軍,防止吐蕃趁機入侵。由於李清曾救過吐火羅使臣,李隆基便考慮由李清為東路軍統帥入吐火羅助戰,而高仙芝熟悉路途,由他為西路軍主帥救援小勃津。這兩路軍一路是開拓疆土、征服他國,揚大唐天威;而另一路隻是鞏固已有成果,兩廂比較,孰重孰輕,高仙芝怎麼會不明白,隻是皇上聖旨已下,難以更改,唯一之計是李清主動請纓去小勃津,而他勉為其難才答應。

這就是高仙芝道歉的真實目的,籠絡李清,求他將功勞讓與自己。

他從懷裏取出聖旨遞給李清,略有點緊張地看著李清道:“皇上下了兩個任務,李都護可任選一個。”

李清展開聖旨匆匆瀏覽一遍,上麵明明寫得清清楚楚,他為東路軍主帥,可高仙芝還要自己任選一個,這是什麼意思?李清一轉念,立刻明白過來,他是想讓自己選西路軍,將進攻朅師國讓給他,難道這就是他向自己示軟的目的麼?

東路軍還是西路軍李清並不在意,但高仙芝如此渴望去吐火羅,不趁機撈取一點利息,他李清豈能輕易答應。

李清沉吟了一下,問道:“若我們都出征,糧草供應由誰負責?”

“可由判官劉單,他曾是封常清得力手下,頗為幹練,能擔此任。”高仙芝知道李清是擔心由康懷順負責後勤,會不利於他的進軍,便先一步替他解除了後顧之憂。

“我有一幕僚,名叫張繼,也有些能力,能否命他為副,協助劉判官共理軍務?”這是李清開出的第一單,試探高仙芝,若他痛快答應,那他真正的條件便會拿出來。

果然,高仙芝求功心切,便毫無猶豫地答應下來,“我可任命他為倉曹參軍事、甲杖使,以協助劉單。”

李清見他答應痛快,知道他極想領軍入吐火羅,便淡淡笑道:“為將之道,在於賞罰分明,立功者升、落伍者降,我既為一軍統帥,自然要有權升賞將士,可惜我隻為副職,無此權力,大帥可能從權,授我賞罰之權?”

這才是李清真正想要的權力,每逢大戰結束,朝廷都要對立功將士進行封賞,或賜予勳官錢物,一般都根據行軍司馬記錄論賞;

但提拔軍官,流程便稍稍複雜,一般節度使可以自行任命,但需要上報兵部核準,六品以上還要報丞相甚至皇帝陛下準許,再授予爵位或散官之銜,李清想要的,就是這個自行任命權,他想靠這次戰役提拔他的一些心腹。

一般而言,他是沙州都督,也有一定任命權,隻是品階太低,哪能和安西大都護的權力相比。

李清見高仙芝沉吟不語,便一錘定音道:“若大帥同意,我願請纓領軍西進,重走大帥當年走過的路。”

這就是他的最後表態,隻此一個條件,若答應,他便和高仙芝交換任務。

高仙芝低頭思考了半天,方才盯著李清緩緩道:“我最多給你二十個名額,而且隻限於在豆盧軍,你可答應?”

他也知道,這個口子一開將後患無窮,但東路軍的誘惑又讓他無法舍棄,所以隻要李清答應再讓一步,不要將手伸進他的衙軍來,他便可做個順水人情,將豆盧軍完全交給李清。

這裏麵可能唯一失意的就是豆盧軍目前的主將白孝德,他是王忠嗣提拔,名義上是豆盧軍的副都督,但都督一直是王忠嗣兼任,他實際上掌握了豆盧軍的實權,可是此戰以後,豆盧軍就將完全被李清所掌握。

李清伸出一隻手,微微笑道:“那我祝大帥東進順利,早日拿下朅師國!”

高仙芝見他答應,不禁大喜,也伸出手和他猛擊一掌,道:“李都護此去小勃津可率豆盧軍為主力,我再命席元慶率二千精銳聽你調遣,一共五千人,也祝你旗開得勝,早日抵達小勃津。”

這就是談判,彼此都能得到各自所需,卻又不傷害到對方的利益,至於損失,就由第三方來承擔。

天寶八年八月中,兩支大唐的軍隊同時從疏勒出發,一支由安西大都護高仙芝為主將,率軍八千向東越過葛羅嶺、渡過烏滸河,進入吐火羅境內,而另一支軍由安西副都護李清為主將,率三千豆盧軍和兩千安西軍,越過蔥嶺向小勃津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