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科舉案(十三)(3 / 3)

自韋堅被貶後,長安韋氏一族人心渙散,一撅不振,極需一個領頭之人將韋家的地位重新確立,而戶部左侍郎韋見素資曆不足,不能擔此重任,章仇兼瓊便想到了韋陟,二人原是同僚,相交甚密,若能讓他進京為長安之尹,再加上少尹鮮於叔明,這長安的地方大權就盡歸章仇黨,同時韋家將重新振興,可謂一舉兩得。

但李隆基卻不露聲色,他笑了笑,又問道:“那左相的太府寺卿人選又是誰?”

章仇兼瓊胸中早有成竹,他微微一笑道:“太府寺卿原本就是戶部的執行機關,這次李清實行新鹽稅法和成立官方櫃坊,與太府寺有頗多細微之處的配合,如成立平倉署,還有兩市的管理,都和官方櫃坊的運作息息相關,所以臣的意思是太府寺卿最好就由戶部侍郎李清兼任。”

旁邊張筠也笑著幫腔道:“臣聽說江淮一帶的百萬鹽稅已經解到天寶渠,不日將進京,臣主管戶部,雖不問實務,但也知李清此人是實幹之人,若由他兼任太府寺卿應是有利無弊,再者,他原也做過沙州都督、有開國侯爵位,已是從三品身,這也不算提升他,所以臣讚成左相的推薦。”

李隆基把玩著手上的一枚新鎮紙,笑而不語,章仇兼瓊第一個提議,他並不讚成,他之所以讓章仇兼瓊和張筠來推薦,隻不過是擺個姿態罷了,怎麼可能讓章仇一黨獨大,京兆尹他心中其實早已有了人選,半晌,李隆基才緩緩道:“李清推行鹽法,有功於社稷,卻沒有得到任何封賞,所以左相推薦他兼任太府寺卿,朕沒有異議,不過京兆尹一職由韋陟來任,朕卻以為不妥,他剛正有餘,但柔韌不行,朕倒看中了禮部侍郎裴士淹,由他來任京兆尹,二位愛卿看如何?”

章仇兼瓊和張筠同時恍然大悟,原來皇上是想加強裴黨的實力,這是一個極明顯的信號,說明在李隆基的心中,李林甫的地位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從兩黨角逐演化為三黨鼎立,可憐李林甫策劃那麼久,最後還是給別人做了嫁衣,自己一樣都沒有撈到。

二人急忙站起表態道:“陛下聖明!臣等完全讚同陛下的決定。”

........

天寶五年四月,鬧得沸沸揚揚的科舉舞弊案漸漸劃上了句號,主考官達奚旬確有舞弊之實,罪名確認,但他本人在審訊中已死,則抄其家、流放他的家人,副主考苗晉卿知而不言,被貶黜為安康司馬,兩大涉案人楊國忠和張倚皆被降職處理,但興奮之極的士子們卻被迎頭潑了一盆冷水,朝廷非但不重新進行科舉考試,反而勒令他們三日內離開長安,銳氣盡失的士子們默默地收拾行裝,開始陸陸續續地離開了長安,青春的激情需要他們用理智來疏導,或許這對於他們人生的體悟也未必是一件壞事。

在隨後的洗牌中,追查科舉案最積極的李林甫卻成了最大的輸家,章仇黨的房琯由禮部主客司郎中升為禮部侍郎,接替達奚旬一職;監察禦史裴冕升吏部郎中,接替苗晉卿之職;而楊國忠所讓出了兩個職位,也被章仇黨和裴黨瓜分,戶部侍郎李清兼任太府寺卿,而京兆尹則被裴氏一族的裴士淹拿走,李林甫的相國黨卻絲毫利益未得。正是科舉一案成為了大唐政治的轉折點,裴黨漸漸開始出頭,而李林甫的仕途由此走向下坡路。

四月中,一條小道消息在長安各坊悄悄流傳,它被民眾的關注度卻遠遠超過了科舉案,楊貴妃的三個姐姐分別被封為秦國夫人、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各賞美宅、錢帛巨萬,楊家的另外兩個兄弟也同時入朝為官,一時民間的眼球暴漲,善辨男女的產婆炙手可熱。

這正是:‘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