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第一百六十三章(3 / 3)

可眾人又覺得時機不對。

諸侯國國戰一般避開秋季,為的是保證糧食生產。如果西原國在這時出兵,國內的糧食還種不種?耽擱一年的收成,不怕引起民怨?

眾人心中疑惑,紛紛看向公子顥。後者沒有再開口,任憑眾人去猜。等到國戰開啟,他們就會明白,不能以常理去衡量和猜測郅玄,否則定會吃大虧。

北安國氏族能得到的消息,東梁國同樣不會忽視。

東梁侯沒有專門探聽,就知道西原國在備戰。實在是動靜鬧得太大,氏族軍隊齊聚西都城外,想不知道都難。

他和北安國氏族想的一樣,郅玄此舉怕是虛張聲勢,未必真會馬上出兵。

糧食和人口是諸侯國的根本,在秋季發動戰爭,還是傾全國之力,簡直就是瘋子!

“誰說秋季不能開戰?”

相比旁人受到眼光局限,西原國上下全無負擔。

早在春耕之前,郅玄就著手解決相關問題。氏族們通力合作,一係列動作之下,就算國內青壯年拉出去大半,也不會影響糧食收成。

新式農具簡單輕便,容易上手,老人孩童都能操控。

大量耕牛和耕馬的使用進一步解放勞動力。

從草原帶回的戎奴不能做精細活,做力氣活毫無問題。最關鍵的逃跑問題,在國君刷臉之後輕鬆解決。

讓其他諸侯國頭疼的事情,在西原國根本不會發生。即使有,也被掐滅在萌芽狀態。

郅玄一聲令下,數萬軍隊集結到西都城外。先頭部隊已經開拔,準備和新軍彙合,共同奔赴邊境。

糧食藥品陸續到位,足夠供應五萬大軍。

為增強戰鬥力,郅玄專門為小氏族提供戰馬、武器和皮甲。東西不會白給,對方也不會白拿。對小氏族來說,交易的價格有些肉疼,但和獲取戰功和戰利品相比,又顯得微不足道。

西原國大張旗鼓調集軍隊,自然引發各方注意。

除了趙顥和提前得知消息的北安國氏族,沒人認為郅玄會真在秋季發兵。大多數人和東梁侯的想法一樣,認為他是借此施加壓力,威懾東梁國。

然而事情出乎預料。

第一場秋風刮過,田裏的粟麥披上金黃時,西原侯突然上書中都城,痛斥東梁國的無恥行徑。

與此同時,由範緒親自撰寫,欒會加以潤色的檄文廣布天下。

檄文不長,卻字字如刀,曆數兩國之間數樁恩怨,鋒指東梁國奪城之恨,揭發東梁國手段下作,身為堂堂大國不敢正麵對戰,反行陰謀詭計,派人行刺西原國國君。

“昔先君遇刺重傷,今上又被屢次刺殺,其行不堪,世人唾棄!”

郅玄遇刺的確是東梁國手筆,幕後指使目前就在西都城。

原承被行刺是怎麼回事,粟虎等人都是心知肚明。但不妨礙寫到檄文裏,給東梁國扣一個大鍋。

虛虛實實假假真真,多少年前的事,當事人都已經作古,想查都查不出來,自然沒法辯駁。

東梁國強奪五城,原承記了一輩子,臨死仍叮囑郅玄讓他牢記此事,必要洗刷恥辱。由此來看,東梁國背鍋也不算太冤枉。

檄文發出之後,東梁國世子霸現身說法,證實檄文中句句屬實。

東梁侯氣得要吐血,大罵西原國卑鄙。

檄文既發無可轉圜,對方的軍隊正開赴邊境,他罵上幾天幾夜都沒用。唯一能做的就是依照國與國之間的規矩應戰,並馬上向邊境城池增兵。

“狂妄豎子,既要來送死,寡人成全你!”

東梁侯怒不可遏,抽-出寶劍猛然劈下,厚達兩指的桌案登時裂開,當場被劈成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