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第一百六十三章(1 / 3)

人王旨意送達中都城, 庸侯見到來人,臉色瞬間慘白。在和使者的談話中知曉獻土分封給王子淮,王子良和王子川謀算盡數落空, 還被人王不喜, 不禁又生出幾分快意。

送走來人,庸侯將自己關在房內,不見任何人,求見的庸國氏族也一律擋在門外。

他很難理清此刻的心情。

失去半境國土讓他愧對先祖,保留國君位又讓他鬆了一口氣。

趙顥兌現承諾, 獻土沒有落到兩位王子手裏。但從結果可以看出,趙顥與其說是幫自己,不如說是借他的奏疏掃除隱患,掐滅王子川和王子良插手北境的苗頭。

究竟是虧了還是賺了, 庸侯無法斷言。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他身在北都城,還要靠北安侯庇護, 斤斤計較沒有任何意義。何況以他目前的處境, 想計較都不可能。為今後著想,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按照公子顥給的路去走,八成還能得個好下場。

他之前老實合作,國君位得保。如果想回到國內, 能指望的也隻有北安侯和公子顥。

中都城無法依靠,人王的態度令他齒冷。

渾渾噩噩幾十年,在被趕出國都後, 庸侯突然清醒過來, 腦子比任何時候轉得都快。

不知該說幸還是不幸。

該清醒的時候糊塗, 該麻痹自己時卻格外清醒。

庸侯扶著頭連連苦笑,笑聲中流出眼淚。淚水滑入嘴角,異常地苦澀,正如他此刻心情。

再苦的滋味也隻能自己咽。

庸侯按住眼角,強壓下淚意,心中做出決定:既然依附,索性依附到底。

他如今什麼都沒有了,如果不能看清形勢,謀劃一條出路,就算留下半數國土,不消多少時日也將蕩然無存。

想清楚之後,庸侯不再關閉房門,一同召見等候在門外的氏族。

“從北安國借兵送我等歸國。國庫糧庫出一半,贈與北安國。我私庫有良種,一並送上。”

庸侯發揮出從未有過的魄力,不等氏族們開口,一股腦道出自己的安排。

“半數?”氏族們大吃一驚。

“如非公子顥,錢糧均不能留。”此時的庸侯異常清醒,清醒到超出想象。

氏族們互相看看,大多明白話中暗示。

國庫糧庫未被洗劫,自家庫房也安然無事,單靠國人的道德約束未必能做到如此地步。

歸根結底是公子顥接受投誠,給了庸國人希望。

在郅玄的提議下,遷走的庸國人都能分到田地,也不必為房屋發愁,在稅賦上比同趙人,去草原有更多好處。各種措施結合起來,解除眾人後顧之憂,這才讓眾人謹言慎行,不想因哄搶留下惡名,以至於被遷居地的屬民排斥。

隨著庸國人大批遷走,都城內變得空空蕩蕩,封地人口也減少許多。在外人看來這是極大的損失,對想要歸國的庸侯和氏族來說,不需要麵對參與-暴-亂-的國人,反倒能長出一口氣,感到更加安全。

想通以上兩點,氏族們和庸侯一樣,心中滋味難言。酸甜苦辣一起湧上,複雜到情緒難辨。

短暫的沉默後,眾人認真考慮庸侯的話,發現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辦法。

他們狼狽逃出國都,已經和封地斷絕聯係。身邊沒有軍隊也無太多財富,不依靠北安國,單憑自己想要歸國無疑是天方夜譚。

想要請人幫忙,自然要付出代價。

國君都願意出私庫,他們同樣不能吝嗇。

認真說起來,他們驚慌出逃,算是放棄都城內的財產。未被哄搶是意外之喜。拿出部分做為感謝實屬於理所應當。

“行事不能魯莽,需同北安侯當麵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