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章:官不好當(1 / 3)

飛黃騰達?有這個機會誰都想要抓住,但是機遇從來都不是隻有有利的一麵,還會帶著極可能會栽倒爬不起來的風險。

楊亮知道朱石雞是在揶揄什麼,那些災民被集中到羅縣周圍之後,朱石雞也帶著五千禁軍過來,可以說初期的維穩沒有少和那些災民發生接觸。

隻要與那些災民有過接觸真的就知道是一幫什麼人。那是一些以宗族為集體的人,不是說有多少強大的氏族,因為現在氏族泛指那些出過高官或者祖上闊綽過的家族,就是一些以血緣關係形成的鄉裏鄉親抱團群體。

這一幫人是個什麼狀況?看看被擁簇著走過來的那些人就知道。

這年頭隻要活到五六十歲就能倚老賣老,要是活到七八十歲那就更加不得了,鄉中三老就是從這些人中進行挑選,等於隻要是活過六十歲的人都能夠參與到鄉村政治,並且人人都是候選人。

鄉老在華夏的長久曆史之中都有著很特殊的地位,他們可能沒有多麼大的權利,但是身為三老能夠監督下至亭長上到縣令,這種權利本身就比較特殊。

除開有監督官員的權利之外,鄉中三老還是官府統治的基層基礎,一般是縣裏想要頒布什麼法令事先都要與三老進行溝通,得到三老的認可才能順利將法令下達。要是三老不同意某項法令而官府強行地去執行,那就等著法令成為一紙空文,甚至很可能會爆發鄉民武裝抗法的事情出來。

鄉老政治一直貫穿著整個華夏的文明曆史,隻是到了三老不再設立的時候被鄉間的宗族所取代,幾乎曆朝曆代的行政到了縣一級就停頓下來,鄉一級都是交由宗族去進行監督和慣例。會這樣自然是國家管理成本上的問題,不是缺少官員下放到鄉一級,是行政資源有限,官員下放到了鄉一級也容易出問題。

什麼問題?普遍情況是遭到鄉裏的抵製,無能的官員會被壓製得庸碌無為,手段強硬的官員則是容易引起鄉民的暴亂。估計也正是這樣,官方一合計,得了,行政資源有限不說,要是鄉民動不動就來一次亂子,一村可以屠,但總不能村村屠吧?那樣一來國家人口就該被軍隊給屠沒了,沒有了人口的國家還是國家嗎?

三老治鄉是從上古就傳下來的慣例,呂哲統治下的帝國有想要改變,不過這絕對不是說改就能改的,需要一個漫長過程的降低三老(含宗族)對鄉間的影響,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來潛移默化。

到目前這個地步,帝國的重心是向外進行開拓,對內基本還是隻發展沒有進行行政上的一些過多處理,因此三老的影響力依然非常大。

楊亮眼看著一群老人被擁簇著過來刹那間就有點頭大了,他之前已經不斷被請願,說是應該延長施粥的周期,有老人甚至說出應該持續到他們回到鄉間,著實是不將曆來的慣例當回事。

帝國當然是有能力長期施粥,先不談“有得到就需要有付出”的傳統,官方將他們安置在羅縣周邊就是為了便利分流到各個邊郡,怎麼可能說長期養著啊?

“縣長是不答應咯?”一個看著絕對超過七十歲的老者像是氣得胡子都翹起來了,他一張一合著沒有了牙齒的大嘴:“鄉親們每年給官府的賦稅從未減少,到了需要官府的時候,官府不應該有所作為嗎?”

好像真的是這樣的道理啊?民眾給國家上繳賦稅,等於是已經為國家盡了應盡的義務。民眾出現了不可力抗的意外,例如天災人禍什麼的,國家則是需要盡到保護乃至於是養著民眾的責任。

道理是那樣的道理,情理之上絕對說得通,楊亮被問得一個愣神,竟然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很有作為了,國家將賦稅用在抵禦外敵和開疆拓土之上,每年征戰的紅利那麼多,回饋下去好處還不多啊?”朱石雞不是地方官,說話沒有什麼顧忌,他問老者:“您那一鄉不會是沒有小夥子在軍中吧?那征戰紅利還真的就與你們沒什麼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