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章:野望(1 / 3)

帝國的官場考核並不複雜,無非就是一套積分製度。積分的由來是根據每一地的經濟和民生來設定一個基礎值,每個地方的基礎值都不一樣,且每一任的官員考核積分都是重新累加,因此並不存在哪個地方富庶,誰去富庶的地方執政比較容易出政績的事情。

事實上最容易出政績的地方是在偏遠的郡縣,因為那邊什麼基礎都差,官員到任之後隻要不是太無能或是懶散,隨隨便便都能做出一些政績出來。

這麼一套積分製度自然是有緣由的,若是沒有這套積分製,那些富庶的郡縣將會被搶破頭,貧困的郡縣則是會官員空缺的現象。

有了積分製度之後,容易出政績的邊緣郡縣適合那些心中有抱負,且手腕和能力都有的人,他們因為一些出色的表現也容易得到中樞的關注。至於那些對能力高超的官員吸引力反而不是那麼大的富庶郡縣,哪怕是一些相對平庸的官員去到任也能中庸維穩。

李斯有著非常好的記憶力,他對一些表現優異的官員在皇帝問起的時候立刻就能答上相關的回話。

“代郡和並郡的民生建設如執政府意料的那般一直是在高速增漲,倒是金城郡和武威郡的發展令人意外啊!”呂哲在看文牘,他拍著西北邊郡的那一些,閉上眼睛像是在思考什麼。

李斯沒有說話,他內心裏倒是認為那邊出政績相對正常,畢竟那邊羌人的數量並不少,隻要地方官願意下點功夫去尋找羌人部落並使其歸化,郡縣裏的人口數量增加可會是很快的。

吸收野人部落使之成為戶籍之上的名單,類似的事情在春秋戰國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第一個做得最為成功的國家是趙國,趙國從趙武時代就一直在融合趙地北邊的狄人和一些中山人,甚至是夷人也在被融合的對象之內。

除了趙國之外,做得相對成功的還有楚國,楚國原先的地盤並不是太大,他們是在連續征服各種南方野人之後才大量增加人口,因此也才能在春秋初期以一國之力對抗整個中原。後麵楚國被晉國為首的一幫周王室小弟們聯合起來打服了,他們融入華夏之後雖然說仍然不斷與中原各國對抗,可是重心已經傾斜到繼續向南方開拓,期間還有一個吳國不斷搗亂什麼的,但是從未停止過繼續向南。

楚國融合掉的南方野人數量非常多,因為楚國貴族政策的關係,產生的效益基本上是被各個大族給占去了,楚王室反而成了一個隻能喝點湯湯水水的存在,後麵也因為這樣使得曆任的楚王對繼續向南失去興趣,改為與中原各個戰國爭霸上麵,至少打贏了中原各國獲得城池楚王室還能增加賦稅,不是向南產生什麼利益都被各個大族吞吃幹淨。

對於野人融合最為出名的卻是秦國,李斯出身秦國朝堂,對於曆代秦國融合戎狄的事情可謂是知根知底,要是沒有二三百年秦國不斷針對戎狄的融合,使得秦國在人口上至少翻了一倍,後麵的秦國也不會有足夠的國力或是人力來東出爭霸,最後完成對天下的一統。

每一個時期的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做融合異族的事情,因此當代人對於融合異族其實內心裏並不反感。隻是,因為呂哲對一些事情的宣傳,十來年思想的變革之下,人們開始對異族普遍存在兩種思想,一是覺得異族都是屬於應該征服的對象,二是認為異族都隻適合成為奴隸。思想逐漸轉為不是那麼樂意接受異族的融合,而那是有一係列原因的,並不單純體現在呂哲的思想傳播上麵,還有關於資源分配的原因。

要知道帝國一直在增加社會福利,隻要是在籍的人,多多少少是會獲得來自官方的一係列社會福利好處。因為生存空間的說法產生,人們已經知道資源並非無限,同一民族下的人們享受福利,那是建立在子弟兵們對外的征戰和掠奪上麵,要是融合的異族也馬上就能享受社會福利,這樣公平嗎?

帝國需要人口,需要非常非常多的人口,僅僅是依靠鼓勵生育是能夠增加人口,但那是相對長期的事情,並且因為鼓勵生育需要投入的相關資源其實非常恐怖,要不是皇帝對鼓勵生育異常的堅決,並不是沒人對此產生異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