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九章:劉邦的膽子(2 / 3)

烏孫是在各個方向都有敵軍逼近的危機之下試圖改革,勃西靡也是從帝國那邊的一個文士那邊得到提示,說是危機越大內部應該是會越團結,細細一想覺得有道理才會進行改革,可是勃西靡沒有料到的是烏孫的文化底蘊和華夏那邊不一樣。

華夏是經過數千年的演變才從原始製度走到封建製度,長久的演變中已經產生了適應的向心力,也既是所謂的族群歸屬感,遇到危機情況的時候團結是一種類似於本能的東西。

烏孫一直沒能產生自己的文字,實際上稱不得有什麼文化底蘊,各個部落平時也是遊動放牧,哪怕是首領都難得能聚在一塊,隻是在有征戰的時候才會受到召集會合,何況是哪怕受到召集了都不一定能在預定的時間會合。

遊牧族群說向心力其實有點虛,那是人文和文化所產生的一種必然現象,他們講求的一般不是什麼“名正言順”的統治,看得是誰的拳頭比較大,誰強大誰就是“共主”,一旦“共主”變得弱小,下一個拳頭大的首領就會成為下一任的“共主”。

要是帝國這邊能夠全麵支持勃西靡,勃西靡得到帝國的全麵支持或許能夠強行將改革進行下去,可是帝國憑什麼要支持勃西靡?

“所以他不是打起了聯姻的主意了嘛!”劉邦咧著嘴:“難兜靡不止一次找到我,次次都是奉上大禮,就是求我能夠在陛下那邊說點好話,娶了她的姐姐。”

其實哪怕是呂哲願意,娶了烏孫的王女,那也是與烏孫的關係更近了一步,代價不足以全麵支持烏孫吧?

勃西靡肯定也了解到這一點,他不知道從哪裏得知帝國極度缺乏優秀戰馬,從一些渠道中獲取了河套馬、隴西馬、趙地馬、遼東馬、中原馬,好幾樣的馬種與烏孫的馬比較起來,事實情況就是烏孫的馬要比帝國那邊擁有的戰馬好上不止一倍,更重要的是因為地域相近的關係,烏孫的馬種對於帝國也是適用。

烏孫馬一般被稱呼為西極馬,能夠在草原、戈壁、寒冬等等的地形和氣候下不被影響,帝國自然是渴望有大量的西極馬,這也就給了勃西靡另外一個籌碼。

“他們前前後後無償贈送三萬多匹西極馬給陛下,這其實是一個誘餌。”韓信總算是開口了,說道:“三萬多匹西極馬,有將近一萬匹是經過訓練的戰馬,目前禁軍裝配了三千匹,組成了一個千人規模的具裝重騎。餘下的八千多匹,第一騎兵軍團和第五騎兵軍團進行平分,也各自組建了兩支用西極馬配置起來的具裝騎兵二千人隊。”

西極馬長得高大,且身高也相對高,比較重要的是負重能力不差,短途的衝鋒能力也強,還真的就是適合作為具裝重騎的坐騎。

一匹馬從出生開始,需要大概一年的時間才能逐漸成長為可訓練的程度,又需要大概一年到一年半才能訓練成為一匹合格的戰馬,作為具裝重騎的馬訓練周期可能還要更長一些。

帝國擁有兩萬可以作為種馬的西極馬,很是謹慎地安排到隴西郡和河套各郡進行牧養,可是哪怕能夠繁殖,最少也需要五年才能培育出一批新的西極馬出來,數量確實被限製在五萬以下,畢竟母馬的孕期是十一個月,且不是每匹母馬每年都能懷孕,能在五年之內培育出五萬實際上已經是被良好照顧了。

按照計劃,帝國可是要在十年之間組建十個騎兵軍團,每個騎兵軍團至少會配置五千具裝重騎。一名具裝騎兵不可能隻擁有一匹能夠配置馬甲的戰馬,最少限量也是需要二匹,甚至是三匹,而這還是戰馬的需要,不算輔助型的馱馬。等於是一校的具裝重騎至少需要一萬的西極馬和相等數字的馱馬。這個數字還是基本的需要,沒有算上戰時的損耗和各種意外的損失。

帝國目前的騎兵,看兵種的不同,每人配置的戰馬數量也是不同。有一點倒是可以肯定,每個騎兵軍團所擁有的戰馬絕對不會低於十萬,具裝重騎和突騎兵因為兵種的特例,是每人至少三匹戰馬的配置,餘下的各個兵種視情況而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